打造航空医疗急救“青岛样板”

今年已转运急危重症患者11例
青岛日报 2023年12月19日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黄飞

  12月11日下午3时40分左右,伴随着阵阵螺旋桨的呼啸声,一架医疗救援直升机克服低温和冰雪天气的不利影响,从灵山岛紧急转运一名脑梗患者到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急救。这是今年青岛开展的第11次急危重症航空医疗转运。

  近年来,青岛不断提升航空医疗救援能力,打造航空急救“青岛样板”,全天候、陆海空立体急救渐成常态。

  客船停航“空中120”跨海救援

  当天,在灵山岛生活的76岁独居老人被邻居发现在家中晕倒。老人患脑梗塞和高血压多年,灵山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初步诊断,老人出现脑血管意外可能性很大,急需转运至上级医院治疗。但受寒潮影响,当天灵山岛海域风力增大,近海海域风力达7到8级,阵风达9到10级,往返于积米崖和灵山岛之间的客船全部停航。危重患者的救治分秒必争,“空中120”是唯一希望。

  下午3时4分,医疗救援直升机降落到灵山岛临时起降点。经医务人员现场评估,11分钟后,直升机载着患者飞往市立医院东院。下午3时40分左右,患者安全平稳抵达。早已等候在此的医护人员顶着大风奔向飞机,与机上工作人员完成患者交接,并通过专用电梯和B楼连廊将患者迅速送入急诊抢救室。最终,患者病情得到控制。

  青岛航空医疗救援一路“领跑”

  记者从青岛市急救中心获悉,我市将航空医疗作为改善医疗服务、提升群众满意度的重要抓手,不断完善危急重症患者急救转运“空中生命线”。作为国家首批通航产业综合示范区,青岛航空医疗救援事业自诞生起,始终保持“领跑”之势,持续带动半岛区域航空医疗救援事业快速发展。

  2017年12月,市急救中心率先牵头成立由51家成员单位构成的半岛航空医疗救援联盟,在省内首次开通“空中120”项目。2019年,市急救中心列入国家71家航空医疗救护联合试点单位,并成为试点院前医疗机构,为青岛航空医疗事业发展吹响号角。当年9月,随着2架空客H135专业医疗构型直升机正式交付使用,青岛在全国率先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5年投入1.47亿元实施航空医疗救援项目建设,建立了国内第一个以急救中心为主体、以急救与非急救为两个基本点、以胶东经济圈急救一体化发展为平台、以多家通航公司为载体的航空医疗服务体系“青岛样板”。

  近年来,青岛不断建立健全社会化航空医疗救援合作发展机制,在全省率先成立半岛航空医疗救援联盟、UIA航空医疗救护培训基地,加强区域协同发展能力。2020年8月28日,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照全面开启五市联动的航空医疗救援工作,共同签署了胶东经济圈航空急救一体化发展协议,共建畅通“空中急救之路”, 立体化、专业化的航空医疗救援网络体系实现山东半岛全域覆盖。

  合力完成航空医疗转运11例

  2023年,青岛借直升机将医疗专科优势覆盖面扩大,做好“航空医疗+专科特长”的文章,着力完善危重症救治转运空中救援网络,助力全市医疗服务提质增效。

  市急救中心协同市中心血站建立青岛市航空医疗院前急救血库前移联合保障机制,成立航空医疗应急送血联盟,紧密联动、相互协作,有效保障突发灾害、事故灾难等特殊情况下紧急运送临床用血的需求。

  市急救中心联合市妇女儿童医院启动半岛儿童急诊创伤航空医疗救护协作网,建立一体化儿童急危重症救治体系,打造专业院前急救、急诊与院内专科救治团队,形成科学的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为危重创伤儿童保驾护航。此外,市急救中心与市立医院联合开展直升机ECMO(人工膜肺)重症患者转运演练,第一时间用直升机把专家和设备投送到当地,为不适合转运的危重病人先行救治稳定后再行转运,开辟了一条新的救治转运模式。

  据统计,今年截至目前,青岛已成功完成急危重症航空医疗转运11例,其中6月初转运一例95岁高龄的危重患者,创下青岛航空医疗救援的年龄最大记录;9月转运的一例腹主动脉破裂危重患者,入院后立即接受破裂腹主动脉瘤微创腔内修复手术,当天下午患者即可下地活动;11月完成了平度市首例航空医疗救援任务。不仅如此,今年还开展了各级航空应急实战演练9次,目前已举办两期航空医疗救援培训班,本月21-22日将在即墨空客基地再次开展一期航空医疗救援培训。

  市急救中心工作人员介绍,未来将继续加强与各区市区域医疗中心合作,着重提升在偏远山区、周边海岛等特殊环境下的航空医疗救援能力,让更多岛城市民百姓享受到安全、快捷、高效、优质的航空医疗救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