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耿婷婷
从世界发展历程来看,现代化的概念发轫于工业革命,现代化过程就是科技发展并扩散、应用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过程。
当前,青岛正加快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科技现代化是其重要内容、内在动力和可靠支撑。全市的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综合实力提升,最终取决于科技创新。
不久前,青岛华赛伯曼医学细胞生物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首款TIL细胞1类新药——HS-IT101注射液用于治疗晚期实体瘤的新药临床试验申请,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临床试验默示许可,成为山东省肿瘤治疗领域首个细胞基因临床批件。这不仅昭示着能够引领未来产业高新技术之一的基因技术在青岛已逐步“照进现实”,更是这座城市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塑成新质生产力的缩影。今年以来,青岛加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在基础创新、技术突破、成果转化、产业带动等方面“以新促质”,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注入了科技动能。
连续三年位列国家创新型城市前十强,十二次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榜单上由第34位升至第23位……今年,在诸多重点科创领域“成绩单”上,青岛都是“优等生”。
“高能级”平台提升创新策源力
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发展的战略支撑,首先要强化高能级创新平台的“原创力”。
最近,青岛新能源山东省实验室的“轨道交通高性能锂离子电容器卡脖子技术”成果实现量产,制备出的锂离子电容器单体循环寿命居世界领先。让一项技术从“跟跑”到“领跑”,源于青岛新能源山东省实验室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持续推进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产出。
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是青岛强化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抓手”。今年以来,青岛面向科技前沿,聚焦能源等领域争取了3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在深空、深海等方向获批了4家省重点实验室,193家市级重点实验室则为国家、省、市三位一体“金字塔”形实验室体系夯实了“底座”。
在一些面向未来的新赛道,一个个汇聚创新资源、引领行业发展的创新平台还在不断涌现:“仲华”热物理试验装置总控与数据中心实现主体结构封顶,将为我国先进吸气式发动机自主创新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山东能源研究院完成建设,将以高水平科技创新支撑国家重大需求与区域能源高质量发展;获批全省首个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筹建),将以算力赋能产业发展……
为了鼓励创新,青岛今年还首次设立了市自然科学基金,支持基础研究和科学探索,已经立项青年项目、原创探索项目等250项,总支持经费近3500万元。
平台赋能,增强了城市的原始创新能力,催生了前沿创新成果。
例如,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研发的“基于空间的生命周期评价(GIS-LCA)技术”科技成果被院士领衔的专家团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可支撑中国碳核算体系的建设;青岛海尔生物医疗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的“超低温全自动生物样本安全智能存储系统的研发及应用示范”通过验收,关键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实现了生物样本低温自动化存储装备的国产化。
尤其在海洋领域,今年青岛海洋原创成果和重大项目推进成绩斐然,在海洋领域的全球影响力显著增强。抗肿瘤海洋一类新药BG136启动临床试验,还有3款海洋创新药正进行临床前研究,“蓝色药库”不断充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在全球首次对南极磷虾基因组进行了完整组装和测序,为南极磷虾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渤海首个千亿方大气田最大组块、我国首个多圈层立体塔基观测平台在青建造完成;青岛承接部、省、市共建全国唯一联合国“海洋十年”合作中心落地,亚洲唯一的“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启用,成为联合国全球范围内首批批复的5个“海洋十年”协作中心之一,青岛经略海洋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层层递进。
从产业发展来看,创新平台不断拉动着新质生产力成长。
前不久,风电塔身结构件加工企业青岛博思顿重工机械有限公司将“一次性浇筑塔身结构”的技术设想变为现实,大幅降低了模具制作、时间和运输成本,实现了降本增效。博思顿能够将技术“变现”,得益于青岛在全国首创的“云端研发”新模式,为广大中小企业搭建了“共享”研发资源的平台。
在云端,企业可以发出技术“邀约”,高校院所、专家可以根据匹配情况进行“揭榜”服务。到目前,“云端研发”平台已发布企业创新需求4000余项,帮助企业对接创新资源1.7万项,推动产品升级310项、工艺改进800项、生产线改造750项。
通过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这座城市正系统布局关键创新资源,推动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持续提升。
企业需求“倒逼”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创新的价值最直观的体现是在现实生产力上,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离不开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科技成果转化,只有解决了“谁来转”“怎么转”的问题,才能够实现“转得好”的预期。
谁来转?科技企业是主体。
《202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6.7%,其中企业为48.1%,高校为3.9%。企业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具有高效整合创新要素的优势,也最清楚产业需要的是什么样的新技术。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青岛要让企业成为技术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的主体。
在“沃土计划”的赋能下,青岛的科技企业群体不断壮大。今年,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9300家、同比增长33%,预计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将超过7900家、同比增长20%。此外,上市高企总数达到44家,占全市上市企业65%。高企扩容倍增、“科小”铺天盖地,科技成果转化有庞大的“出题人”和“阅卷人”群体。
从企业需求也就是产业需求出发,“倒逼”科技成果转化,能够给成果“供给端”提供确切方向指引,提升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度。而下一步,如何打通实验室和生产线之间的沟通隔阂至关重要。
怎么转?建“市场”、出新政、畅通路。
科技成果转化链条长、风险高,离不开共性服务平台助力赋能。建设开放性的公共服务平台,可以加快科技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
今年,青岛新增了两个推动科技成果等技术要素高效流动的平台:一个是全国海洋科技大市场,通过建立科技成果跨域、跨境转移转化新机制,促进以海洋经济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在全国范围内打造技术交易服务新样板;另一个是高校院所技术转移联合办公室,结合青岛重点发展的10个新兴产业领域,建立起覆盖成果披露、培育增值、市场推广等全流程服务体系。
再辅之以政策创新,青岛力图形成层次多元、功能完备的成果转化服务网络。
4月,青岛深入推进“硕果计划”,在全国首创“硕果金”政策,探索以“财政股权投资+无偿补助”的方式支持孵化器持股孵化。
8月,《青岛市科技成果转化概念验证平台建设备案管理办法(试行)》以最高2000万元的力度支持建设概念验证平台,提升科技成果技术成熟度,降低市场化风险。
10月,新修订的《青岛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特别聚焦24条重点产业链,增设了市科技成果转化贡献奖。
多措并举之下,青岛的科技成果转化是否实现了“转得好”?
从“面”上来看,据市科技局统计,全市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额将超过600亿元,同比增长50%以上,其中,在“海创计划”支持下,海洋技术合同成交额达40.8亿元。
从“点”上来看,在一场场对接会现场,科技成果转化的合作“遍地开花”。围绕食品饮料产业链举办的供需对接会一次性促成了30余项合作意向;青岛市科技园区促进成果专题对接沙龙中,一场活动就吸引了总投资5亿元的4个项目落地。
当前,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迫切需要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
通过强化企业主体地位,青岛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让越来越多的创新成果从“纸面”落到了“地面”,从实验室走向了生产线。
关键项目“牵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传统生产力在信息化、智能化生产条件下,依靠科技持续创新与产业不断升级衍生的新质态,其核心要义是“以新促质”,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天传在谈及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解时说,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代表着新技术、新业态、新赛道、新模式,意味着高标准、高质量、高效能。
今年以来,青岛聚焦产业链薄弱环节,通过实施“强链计划”等专项,共支持了超过100项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在新技术的牵引下,这些项目澎湃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动能,描绘着新质生产力的轮廓。
年初,在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科技示范工程”支持项目中,“国芯万屏”和“虚拟现实”两个“青岛产”的项目很“吸睛”。其中“国芯万屏”获支持资金近2亿元,这是青岛近年来获得的科技资金额度最高的项目,将推进新型显示产业关键技术突破,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补足芯、屏产业链条。
这两个项目为全年科技大项目的推进开了个好头。青岛前沿技术突破、科技项目加速落地,在科技创新引领下,各种新业态持续涌现:海信集团研发出我国首颗8KAI画质芯片并实现产业化,彻底打破了日韩等国家在超高清显示芯片领域的技术壁垒;总投资30亿元的致真存储芯片制造项目将建设新一代存储芯片生产线及研发中心,11月底已经开工;中科院金属所高端轴承青岛示范基地项目封顶,全面达产后每年可实现产值10亿元以上……
驰而不息抓科技项目,城市的高新技术产业随之壮大。前三季度,青岛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65.7%,高出全省平均值14个百分点。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是现实所需,更是未来所向。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青岛不仅要重点发展24条产业链,还要超前布局基因技术、未来网络、类脑智能、量子信息、深海开发、空天信息、海洋物联网等七大未来产业。
以未来眼光谋篇布局,青岛在未来产业这条新赛道上奔涌向前。在空天信息领域,青岛空天动力结构安全研究所揭牌成立,天启卫星物联网产业园开工建设,将推动卫星测控、物联网、传感器、数据分析应用、芯片等空天产业链聚集发展。在海洋物联网领域,通过布局全省首个海洋物联网未来产业科技园等方式,围绕“感、传、存、算、用”发展全产业链条,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根据省发展改革委刚刚公布的山东省未来产业集群拟认定名单,全省15个未来产业集群中有4个来自青岛,分别是基因和细胞诊疗产业集群、空天信息产业集群、虚拟现实产业集群、深海极地开发产业集群,入选数量全省最多。以创新驱动赢得未来,青岛正聚焦未来赛道,突出创新策源,蓄积发展新动力。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明年要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扎实做好经济工作,第一条就是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面向未来,青岛要继续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抓手,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引领产业发展方向,塑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