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婷
当旅游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景区应当扮演什么样的新角色?
年末岁尾,青岛旅游亮出年终成绩单——在近日举行的2023“三民”活动上,市文化和旅游局数据显示,今年预计接待游客1.17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706.5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游客回来了,但却已经不再是“昨天的游客”。
今天,高频次的旅游活动丰盈着人们的美好日常,景区不再是唯一的旅游目的地。人们去往博物馆、美术馆、特色度假区、古城小镇,也去往菜市场、产业园区,出门就可以CityWalk,骑上自行车就可以CityRide。但这并不影响在特定的节假日或是在去往一个新的目的地时,人们渴望去最具代表性的景区看一看。这是旅行的仪式感,也是生活的仪式感。
对于重新出发的景区来说,“读懂”游客是前提。在文旅融合的场景化时代,科技、时尚、艺术、文化等都开始成为旅游发展的全新动力,它们的跨界融合有无限的力量,足以激发出与美好相逢的怦然心动。迎合游客新需求的新场景不断涌现,创造了新消费的蓬勃之势。
从风景到场景,景区的边界越来越弱化,运营门槛实际却越来越高。“好景区”不是一天成长起来的,最关键的是要架构并运行好产品模式、管理模式和盈利模式。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景区陷入了“流量”误区,以为只要“购买”足够的推广流量,就可以“坐等”游客上门。事实上,没有这些核心业务骨架的支撑,即便暂时获取了“流量”,也无法真正“长红”。
要“各美其美”,更要“美美与共”。在青岛,一家家旅游景区,如同散落在城市里的珍珠。崂山风景区正以争创世界级旅游景区为目标,打造文化传承发展的“崂山样板”。青岛奥帆海洋文化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进入标准化运营阶段,海上旅游诞生多条“明星”航线。备受关注的青岛老城,正按照5A级旅游景区标准打造,书写着“人文青岛”的动人篇章。这些优质的资源,已经通过游船、一票通等产品开始联动,如何进一步深化,考验着各方智慧。
人与人的链接是最好的旅行。做旅游就是做服务,更新一点、用心一点,游客一定会感受到这份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