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但是还有书籍

青岛日报 2023年11月13日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崔燕

  “没有一艘非凡的战舰,能像一册书籍,把我们带到浩瀚的天地……”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这首诗,铿锵有力地道出了读书的神奇力量。

  你有多久没有阅读纸书了?你有多久没进图书馆了?在手机读屏成为一种潮流或说是习惯的今天,图书馆行使的社会职能已经从传统的读书、借书等与阅读有关的单一性职责,转身为一个综合性公共文化机构。普惠而高级的文化输出,是离大众最近的“天堂的隔壁”。正如那句耳熟能详的博尔赫斯名句——“如果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

  图书馆保存着文化的火种,也涵养着未来的新知。构建以图书馆为主体“一刻钟阅读圈”,是延伸图书馆阅读半径的有力载体。截至2022年,全国已建成约3300家公共图书馆、10万多家实体书店、58.7万家农家书屋,形式多样的阅读空间极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阅读体验和精神文化生活。但对于一些居民来说,图书馆离家太远、开放时间不合适等,都影响了居民去图书馆的密度。

  第二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22年,我国城镇成年居民对居住的街道附近有公共图书馆、社区阅览室/社区书屋/城市书房、报刊栏等至少一种公共阅读服务设施的知晓率为52.5%。其中,对公共图书馆的知晓率30.7%;对报刊栏的知晓率为25.8%;对社区阅览室/社区书屋/城市书房的知晓率为27.1%。这项数字表明,目前还有些人不知道附近的图书馆在哪儿,或者不知道附近有没有图书馆。

  要营造书香社会,公共阅读服务设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仅高校就有近3000所,并且许多校内图书馆藏书量巨大,而只对本校师生开放,某种程度上也属浪费。其实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是大势所趋。早在2012年的时候,北京已经成立了首都图书馆联盟,让北京市民仅凭一张读者卡,即可在市内60所图书馆通借通还,其中包括34所高校图书馆。

  除了扩大公立图书馆的“朋友圈”,通过社会资源,加强社区图书馆的建设亦势在必行。今年6月,青岛市图书馆如是音乐分馆向市民开放,青岛滨海有了一处阅读与音乐的文化共生体,同时给附近的居民提供了读书的便利。很多人笑称,从此他们居住的小区,因为有了图书馆的存在,就是具有附加值的“书区房”了。

  但是还有书籍。这里是红尘万丈里的桃花源,也是眺望世界的窗口。图书馆,无疑令城市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