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间10分钟需要“留白”

青岛日报 2023年11月06日

  □赵黎

  近日,“中小学生连上厕所的时间都快没了”登上各平台热搜。一位老师吐槽“课间圈养”——七成学生课间不出教室。山东省教育厅公众号予以转发,引发众多家长共鸣。

  在这位老师发布的视频中,即使是20分钟的大课间,校园里也空空荡荡。是学生不愿意出来活动吗?学生表示:“课间10分钟,拖堂2分钟,提前上课2分钟,上厕所不跑都来不及。”因此,不去操场实属无奈。

  网友陈女士的儿子就读于一所公办小学,陈女士表示,学校里有老师巡查,发现谁下课在走廊上奔跑就要给予惩处。有一次儿子回来说,班里有同学被“抓”了,班级因此被扣分,班主任批评了全班同学。

  此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08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5.2%的受访家长称,“安静的课间10分钟”现象普遍,且在小学最为突出。

  关于“课间10分钟被剥夺”,各方都有苦衷。老师说,每个课间要求提前3分钟启动静音模式,这是为了让孩子们收心,快速进入下一堂课的氛围中,提高学习效率。管理者说,课间不允许跑跳是出于安全考虑,“脆皮”的学生动不动就受伤,一旦出现磕掉牙、撞破头的情况,家长免不了要问责学校,为了安全,选择“一刀切”是最保险的做法……在各种声音里,学生的诉求没有被充分重视。和同学们说说笑笑放松大脑,在操场上打打闹闹活动身体,其实是孩子们正常的生理和心理诉求,至于喝水、上厕所等更是“刚需”,但这些需求总是被不断压缩。

  回忆以前的学生时代,课间10分钟是整个校园生活里不可或缺的靓丽色彩。这些“留白”时间,让学生们的许多奇思萌生,让同学间深厚的友谊扎根。课间10分钟也被证明是科学合理的安排,教育部2021年5月通过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明确要求,“学校不得设置侵犯学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

  “留白”是绘画的技巧,也是教育的艺术和学生发展的需要。高超的画家在创作时,都会自然而然地“留白”。适度地留有空白,不仅是画作本身的需要,也是对观众的尊重:为观众留有足够的想象空间,让观众参与到画作的共创过程中。正是在那些画作的空白之处,观众在大脑中勾勒出了画外之景、听到了画外之音、感受到了画外之韵。

  对教育来说,同样需要“留白”。不管是人格塑造、思维能力培养还是创造素养的激发,教育一切的价值指向都必然遵循这样的路径——内化。内化的根本就是把教育的价值追求,通过教育对象的自我认知、独立思考、自然认同,转化为自觉行动。所以,教育不能通过灌输、控制和高压来实现价值构建,而是要通过教育的艺术对学生进行唤醒、诱导和点燃,实现对学生发展的支持。当学生的所有时间和空间都被大量的课时、做不完的作业所填充时,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自由选择的机会,只能被动地接受、消极地适应,生命应有的活力状态以及生命感和价值感将不复存在。

  海尔学校校长孙先亮认为,为学生“留白”,不只是在课间,更应该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创造学生健康生活和自身发展的教育空间及生态,是教育的理性行为,需要各方教育人士、社会各个层面的积极主动作为。对于学校来说,应按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让学生在知识学习之外,有更多的阅读、思考、个性张扬的机会;对于教师来说,应当自觉给学生留出空间,文武之道,张弛有度,学习的过程就是调动人的身心各种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优秀的教师总是给学生的思维培养创造有利条件,也总是以最少的甚至“零作业”来引导学生。

  年少时播下什么种子,长大后就会结出什么果实。今天的教育对生命的尊重、对孩子思维的激发、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涵养等,都需要通过“留白”彰显出魅力,最终结出期待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