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勋祥
十月清秋,胶州湾口外及前海海域沙鸥翔集、风平浪静。海面上,偶有渔船、货船经过,捕鱼营生、经贸往来;海面下,则是著名的文昌鱼栖息和繁殖地。
作为最古老的生物之一,文昌鱼素有“活化石”之称,这一珍稀名贵的物种已在地球上生活超过五亿年。但在世纪之交,胶州湾口外的文昌鱼曾面临生存危机。自2004年青岛文昌鱼水生野生动物市级自然保护区(简称“青岛文昌鱼保护区”)建立以来,青岛着力加强文昌鱼及其栖息环境保护,近二十年来,实现了文昌鱼资源稳中趋升的改变。文昌鱼资源向好,展现了一幅人海和谐的图景,成为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一个范例。
曾经的文昌鱼生存危机
从青岛沙子口码头乘船出发,向着西南方向行驶约1个小时,就进入青岛文昌鱼保护区。该保护区位于胶州湾口外、竹岔岛东北、大桥岛以东海域,面积61.81平方千米。自2004年建立以来,至今已有近二十年。
“文昌鱼外形像鱼,但实际上并不是鱼,而是海洋头索动物,也称‘无头动物’,因为它们缺乏真正的头和脑。”刚到青岛文昌鱼保护区,开展文昌鱼资源和生态环境监测调查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简称“黄海所”)研究员张旭志就开始给记者普及文昌鱼知识,“文昌鱼喜欢生活在海底砂石中。白天,它们一般半截身体躲在海底沙砾之中,仅前端露出沙外,食用水流带来的浮游生物;到了晚上,则离开沙窝,到水面活动。”
从科研的角度来说,文昌鱼是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进化的中间物种,而目前地球上这种过渡物种极少,因此在脊椎动物起源与演化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对揭示包括人类在内的脊椎动物基因组的进化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我国在尚未发现文昌鱼前,为了教学需要,曾以高昂的价格向国外购买文昌鱼。”张旭志表示,后来调查研究发现,文昌鱼在世界各地的分布数量都不大,但在我国沿海地区分布较广泛,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曾有厦门渔民依靠捕捞文昌鱼为生。
然而,栖息地环境的改变,导致文昌鱼种群数量逐年下降。为了保护这一珍稀物种,1988年,文昌鱼正式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不允许进行任何形式的交易与商业性开发活动,未经许可私自捕捞、售卖野生文昌鱼都属于违法行为。
保护行动迅速启动
相对于厦门,青岛发现文昌鱼的时间较晚。1999年,中国海洋大学对胶州湾口外及前海海域的海洋环境调查发现,该海域文昌鱼分布较多。在原青岛市海洋与渔业局(现青岛市海洋发展局)的主持下,原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现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黄海所也分别于2000年、2001年对这一情况进行了证实。
青岛市海洋发展局下设机构青岛市海洋管理保障中心承担青岛文昌鱼保护区建设维护工作,中心高级工程师李靖说:“青岛涉海单位多次开展海上调查,对文昌鱼的分布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多次调查结果表明,胶州湾口外及前海海域文昌鱼的资源数量出现减少的趋势。”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在前期充分论证的基础上,2003年,中心向青岛市人民政府提出了建立青岛文昌鱼保护区的申请,该申请于2004年8月获批。
从发现文昌鱼到建立保护区,青岛行动迅速。从地图上来看,青岛文昌鱼保护区是一个“三环”,从内到外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核心区内受到严格监测和看护,禁止采砂、捕鱼以及其他可能影响文昌鱼生存的活动;缓冲区内禁止非法捕鱼和采砂等活动;实验区内经批准后可进行有控制的教学实习、科研考察及观光旅游等活动。
“青岛文昌鱼保护区内的海砂砂体是一万年以前形成的古沙丘,大部分为中粗砂质,砂粒适中,基础饵料丰富,有利于文昌鱼的生长繁殖。”张旭志表示,该海域临近青岛城区和港口区,海域内有进出胶州湾的主要航道和锚地。因此,设立保护区,约束采砂、捕鱼、抛锚等人类活动,对于保护文昌鱼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共有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青岛文昌鱼保护区两个文昌鱼保护区。前者主要保护文昌鱼、中华白海豚和各种白鹭等生物,其中文昌鱼保护区面积为18.71平方千米。而青岛的文昌鱼保护区是我国最大的文昌鱼保护区,面积为61.81平方千米。“在我国,文昌鱼主要分布于厦门、青岛、南海北部湾等地。青岛胶州湾口外及前海海域是著名的文昌鱼栖息和繁殖地。”青岛市海洋管理保障中心副主任韩兵说。
文昌鱼资源稳中趋升
自2017年至今,青岛每年都安排专项资金委托黄海所开展青岛文昌鱼保护区生态环境及文昌鱼资源监测调查,对保护区内的生物资源、水质、沉积物质量及生物环境状况展开综合分析与评价。连续7年的监测结果表明,青岛文昌鱼保护区内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持续良好,文昌鱼资源数量稳中趋升。
“评价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状况需要对海水、浮游生物等取样分析,而评估文昌鱼资源数量需要对海底沉积物取样。”在青岛文昌鱼保护区,黄海所的工作人员一边介绍,一边用各种设备采集海水等样品。
“沉积物样品取上来了,里面有文昌鱼,要拍照的赶紧来!”从黄海所工作人员取得的样品中,记者观察到,文昌鱼看起来并不起眼,形似小鱼,长度只有三四十毫米,身体呈半透明状,两头尖尖,无明显的头部,但在砂石中穿梭自如。工作人员解释,文昌鱼常见成体体长四五十毫米,最大个体可达100毫米。
在青岛文昌鱼保护区14号站点,工作人员利用抓斗式采泥器收获了最多数量的文昌鱼。一次海底取样面积0.1平方米,共得到文昌鱼20条。“过去几年,我们对青岛文昌鱼保护区内的22个站点进行多次取样,在不同的季节,获得的文昌鱼数量都会变动。但总体来说,一个站点出现20条还是比较罕见的。”对于本次海底取样结果,张旭志非常满意。
窥一斑而知全豹。“连续7年的监测结果表明,青岛文昌鱼保护区内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持续良好,海水水质和沉积物质量均符合第一类标准要求。文昌鱼资源数量稳中趋升,2017-2020年文昌鱼分布区资源密度在30-40尾/平方米左右,近年升高至70-80尾/平方米左右。”张旭志补充说。
近年来,依托青岛文昌鱼保护区,青岛持续开展环境监测调查,同时,加大保护区的巡护力度,加强保护区宣传,不断提高公众对文昌鱼的保护意识,保障文昌鱼资源稳定提升和海洋生态系统健康。
海洋是资源的宝库。文昌鱼资源向好,是人海和谐发展的一个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