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傅军
作为“第四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0月11日上午举行的“人才引领 创新驱动”人力资源高质量发展对话会上,来自知名跨国公司、人力资源服务领军机构等的200余位海内外嘉宾,聚焦跨国企业新发展和人力资源新变革,交流思想,碰撞智慧。
他们普遍认为,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推动者和受益者,通过生产、技术、服务和资本的国际化,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实现利润最大化。而这一切的背后则是以人才的国际化为支撑。要吸引更多跨国公司,实现高水平的“双招双引”,唯有打造更加开放的人才生态,培育更加完善的“人才链”。
打造更加开放的环境
跨国公司的全球化布局,由全球范围内的人力资源作为支持,只有全面与国际接轨的深度开放,才能培养和吸引国际化人才。
英国四十八家集团俱乐部候任主席杰克·佩里表示,吸引全球化人才,不仅仅只是提供优惠政策,更需要全方位的综合开放。这种开放,包括产业、社会、文化、政府等多个维度。因为事业发展的机会和空间是很多国际化人才舍弃安稳、选择挑战的主要原因。而全方位的开放,为他们发挥作用提供了保障。
杰克·佩里建议,根据国际化人才的不同需要,可以通过培育创新能力突出的产业集聚区吸引技术人才和研发团队,还可以借助官方和民间的渠道,虚拟市场和实体市场的作用,促进人力资源实现高效配置,如通过建设双语学校、国际医疗中心等,提供国际化的教育、医疗服务,增强国际化人才的归属感和熟悉感。
在企业出海一浪高过一浪的当下,国际化人才与本土化人才如何取得平衡?海尔集团副总裁李攀表示,全球化企业普遍都具有人才国际化、多元化的特点。从海尔的全球化发展来看,一个很大的突破是用人观念的突破。不同于日韩企业以外派为主、欧美企业习惯雇用职业经理人的模式,海尔坚持人的价值最大化作为根本出发点。一切从市场出发,统筹市场、产业等构建“零距离”团队来服务用户,不分外派人员、本土人员,不分市场人员、产业人员,只有一个称号,就是“全球海尔人”。
构建更加市场化的机制
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发展阶段,未来中国经济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不再依靠人口红利,而是要依赖人力资本的积累和人才资源的开发。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武常岐认为,人才是产业发展和创新活动的基础,人才链的构建不是依附于产业链和创新链。构建人才链需要建立尽可能完善的市场机制解决人才的培养、发现、使用、激励等各方面问题。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就是为了更有效地配置人力资源,更有效地发挥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充分解放生产力,把约束人才发挥其聪明才智的各种羁绊通过专业的机构来消除,真正实现人尽其才。通过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培育和发展,人才的价值才能逐步实现。
CDP集团是服务跨国企业人力资本管理的知名企业,首席运营官刘健表示,面对企业的高质量发展诉求和日益多元化的人才发展诉求,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不能仅限于日常的事务性服务,而是需要站在企业运营和发展的战略高度,综合运用数字化智能化等手段,赋能人力资源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支撑高质量发展。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宋平上个月刚刚来青岛参加中欧企业家峰会,不到一个月再次来青参加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对于如此频繁来青的原因,他笑称,“因为青岛有故事,我非常喜欢青岛。”在宋平看来,企业要发展壮大,必须重视四支队伍的建设,第一支是优秀的企业家队伍,如张瑞敏之于海尔,周厚健之于海信,这两个人的企业家精神直接造就了这两个跨国企业;第二支是培养有科学家精神的技术队伍,正因为山东万华化学的基础研发是一流的,所以成为中国化工企业里的“巴斯夫”;第三支是培养一支有“四千”精神的营销队伍;第四支是培养有工匠精神的职业职工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