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科技创新 赋能城市发展

——政协委员、专家和职能部门负责人热议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青岛日报 2023年10月11日

  ■嘉宾围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话题展开协商。

  ■刘学辉

  ■邢占军

  ■王 雪

  ■秦 军

  ■王潇彬

  ■吴印开

  ■赵宇波

  请扫描二维码观看活动内容   本版摄影 于 滈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崔武  鹿子金涛

  ●加快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提高科技型企业发展质量。一方面,要搭建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建立高企培育库;另一方面,要大力引育创新型领军企业,不断强链、建链、补链,做大做强产业链。

  ●结合城市发展需要,利用好高校、科研院所、示范区和引智平台资源,持续汇聚顶尖人才、产业人才、国际人才。建立人才服务大数据平台,统筹落实子女教育、医疗保健、住房保障、交通出行等人才服务政策,让引进人才及其家人在青岛工作舒心、生活安心、各得其所、各展其长。

  ●建设科技大市场,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一站式”服务,实现供需精准对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整合科技创新力量和优势资源,在科技前沿领域加快突破。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将“创新型”发展导向列为今后青岛要突出的“四个发展导向”之一,将“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作为重点打造的“六个城市”之一,要求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布局重大创新载体,培育战略科技力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服务国家参与国际科技竞争,打造国家东部沿海重要的创新中心;链接全球创新资源,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构建联络海内外高端人才的全球引才网络体系,对接国际标准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推动创新主体充满活力、创新链条有机衔接、创新效率大幅提高。

  9月28日上午,由市政协委员联络活动工作室、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青岛日报社共同打造的“倾听与商量”协商平台第27期协商活动举行。政协委员、专家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围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主题展开协商。在倾听中交流思想,凝聚共识;在商量中汇集力量,解决问题。

  本期协商活动由市政协教科卫体工作办公室承办。市政协副主席姜巧珍出席活动。

  厚植沃土

  激发主体创新活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作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之一,青岛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强化科技创新供给,支撑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国家创新型城市榜单中,青岛已连续三年位列全国十强。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学辉介绍,《青岛市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五年规划(2022—2026年)》和《青岛市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于去年发布实施,目前,青岛市在重大创新平台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创新创业生态打造方面已取得较好成效。

  市政协常委,山东大学校长助理、青岛校区党工委书记邢占军认为,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一定要激发各类主体的创新活力。“目前,青岛不少高校和科研院所具有很强的基础研究能力。在前期调研中,我发现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与青岛市相关部门的互动还不够多,在服务城市发展上起的作用还不够大,建议有关部门、企业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助力城市发展。”邢占军表示。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举措。市政协委员、中煤东方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雪建议,有关部门应加快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提高科技型企业发展质量。一方面,要搭建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建立高企培育库;另一方面,要大力引育创新型领军企业,不断强链、建链、补链,做大做强产业链。

  “青岛海洋经济发达,海洋科研基础雄厚,但海洋新兴产业培育还处于起步阶段。青岛应该加大海洋类科技企业培育力度,鼓励涉海企业加大科研创新投入,强化青岛海洋产业优势。”王雪说。

  企业是创新体系中最活跃的细胞。在协商活动现场,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科技处副处长王潇彬介绍,我市近年来强化技术创新协同攻关,围绕全市重点发展产业领域,引导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联合开发具有行业引领作用的创新成果。目前,每年完成企业技术创新重点项目立项超过3000个。

  市政协委员、青岛檬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执行总裁秦军长期关注中小企业成长。他认为,当前,青岛正在不断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鼓励规上企业建设技术研发中心,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中小企业研发条件薄弱,可以采取“线下+云上”多元化方式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提升企业技术实力。“中小企业和大企业的创新需求有明显差异,相关单位可以出台针对中小企业的培育政策,对符合国家战略方向、拥有核心技术的项目加大奖励,扩大研发费用税收减免扣除范围,真正从政策层面打消中小企业对创新成本的顾虑,让中小企业在创新发展道路上轻装前行。”秦军建议。

  委员的建议得到了职能部门的积极回应。“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沃土计划’,每年遴选1000家左右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培育,并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创新中心,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一系列举措,做好科技企业‘量’‘质’提升两篇文章。”刘学辉说。

  多措并举

  优化科技创新生态

  提升科技服务能力,打造国际化创新创业生态是青岛建设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重要路径。近年来,青岛推出多项举措,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取得明显成效。

  在前期调研中,委员们发现,当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影响了科技创新活力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邢占军建议青岛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建立更加全面综合的科研评价机制,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

  “当前,国内很多城市都出台政策,大力招引优秀人才。青岛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城市经济基础雄厚,对人才有着很强的吸引力。青岛应该结合城市发展需要,利用好高校、科研院所、示范区和引智平台资源,持续汇聚顶尖人才、产业人才、国际人才。”邢占军认为,在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的基础上,有关部门还要不断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建立人才服务大数据平台,统筹落实子女教育、医疗保健、住房保障、交通出行等人才服务政策,让引进人才及其家人在青岛工作舒心、生活安心、各得其所、各展其长。

  优化创新生态环境,金融活水必不可少。据了解,目前,部分科技型企业仍被融资难、贷款难困扰。“科技型企业与传统企业不同,其在前期的研发投入较多,技术突破和应用、盈利的不确定性较高,传统的融资模式较难匹配科技型企业的发展模式。”王雪建议,金融机构要进一步优化产品、市场和服务体系,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金融服务;有关部门可以通过“财金联手”,持续打造更完善的科创金融服务生态,助力科技型企业更好发展。

  作为青岛的地方法人银行,青岛银行积极助力科技型企业发展。在协商活动现场,青岛银行普惠金融部的产品经理吴印开介绍,近年来,许多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青岛银行依托大数据技术,以科技型企业需求为导向持续创新改进金融产品,企业零抵押物贷款最快在两天内完成审批。针对拥有高层次人才的优质科技企业,青岛银行还实行了贷款“额度倍增”政策。

  “近年来,青岛积极推进企业知识产权标准化管理,取得显著成效,但企业知识产权保有和退出机制不健全,企业间专利许可通道构建不健全等问题依旧存在,制约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王雪建议,有关部门要构建更为立体的知识产权管理架构,并引导企业加强知识产权战略管理,促进高质量专利产出;通过多种手段促进专利运营转化,鼓励知识产权运营公司与科研院所、企业联合开展知识产权创造、布局、引进、转让等活动。

  优化科技创新生态需要良好的社会氛围。秦军认为,青岛应该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惠民力度,增强民生福祉,同时用好创新创业大赛、科技活动周、科创沙龙等科技创新品牌活动,让更多市民关注、支持科技创新工作。

  优化科技创新生态是系统工程。刘学辉介绍,下一步,市科技局将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全面推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让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员脱颖而出,并通过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发挥科创母基金等风投创投基金作用等方式,推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三端”发力

  提速科技成果转化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是把创新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的关键环节。近年来,青岛围绕科技成果转化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仍有一些堵点、难点亟待破解。

  邢占军表示,高校是科研成果产出大户,但由于偏重基础性研究,加之科研人员不了解市场需求,缺乏高效率的成果转化路径,因此,高校的研究成果转化率不够高。建议多方协作打通高校与市场的连接通道,让高校和企业建立紧密联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在这一过程中,有关部门可以建立政校企的协同联动机制,由政府做中间人、见证人,引导高校和企业合作,同时也监督高校和企业的行为。

  “概念验证中心是推动科学研究和创新的重要机构,但受资金、人才等因素制约,在高校落地的步伐较慢。”邢占军说,“有关部门应该出台专项政策,加快高校概念验证中心建设步伐,同时鼓励概念验证中心参与到产学研合作项目中,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中试是科研成果实验室小试和产业化发展之间承上启下的环节,一端连着创新,一端连着产业,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前期,青岛已建设多个中试基地,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说,中试基地的数量还不够多。”王雪建议,有关部门应结合24条产业链系统布局开放性中试基地,直接将中试基地建设纳入各类高科技园区建设规划。

  市场是调节资源最有效的手段。秦军认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搭建非常重要,将有效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实现供需精准对接。“不久前,省科技厅提出要整合全省各类科技要素,打造覆盖重点产业链、科技要素高度汇聚的‘山东科技大市场’体系,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一站式’服务,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建议有关部门抓住这一契机,突出我市海洋特色和上合跨境技术转移优势,加快建设、完善青岛科技大市场。”秦军说。

  技术经纪人懂技术、懂市场、懂金融、懂经营,能够很好地连接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重要一环。秦军调研发现,当前,青岛的技术经纪人队伍规模不大,市场缺口较大。他建议有关部门加大技术经纪人引进、培养力度,满足科技成果转化的需要。

  目前,不少新型研发机构也积极发挥自身力量,助力科技成果转化。协商活动现场,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青岛)执行院长赵宇波介绍,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青岛)是定位于转化科技成果、孵化新兴产业的新型研发机构,着力做桥梁、搭平台、育产业,成立两年来已经累计培育(引进)科技型企业60家,集聚各层次人才1700多名。

  “去年,市政府出台了‘硕果计划’,提出16项改革举措,同时出台了13项配套实施细则。下一步,我们将从‘三端’发力,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刘学辉说,在供给端,引导和鼓励驻青高校和研究机构服务地方重点产业链发展,支持建设科技成果概念验证平台;在需求端,大力推动科技成果示范应用场景建设,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新技术、新产品就地应用、就地转化;在服务端,探索建立上合国际技术转移跨境交易机制,完善线上线下服务体系,并开展技术转移人才培训,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