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智慧社区建设

青岛日报 2023年10月07日

青岛日报2023年10月07日版面

张海伦

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其治理效能影响着居民幸福指数、城市治理水平和社会秩序维系。近年来,胶州市以社会治理需求为导向,以数字赋能社区治理,聚焦社区安防、服务、网格化三大模块,对智慧社区建设进行有益探索,提高了社区治理智能化、现代化水平。

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的实践探索

三级联动,持续推进智慧安防建设。智慧平台的逻辑框架为“1+1+1”三级联动。一是在社区安装智能前端设备,收集基础感知数据;二是依托街道管理指挥决策和数据存储计算“两大中心”,为社区管理提供信息支撑;三是街道平台数据上报市级社会综合治理智慧平台,服务器与市大数据中心合作运营。对社区内重点管控人员和车辆自动识别、跟踪和定位,在信访维稳、社区矫正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精准识别群众需求,街道服务模块打造居民“舒适圈”。结合区域特点,通过对数据的采集、整合、分析、预测,主动了解群众所需所求,打造精准为民的街道服务模块。一是提升居住品质。通过安装人居环境采集仪、安装智能垃圾桶,对各种数据实时监测,提升社区生态文明质量。二是开展便捷服务。绝大多数社区安装人脸通行闸机,真正实现“解放双手、无感出入”。物业App和居民App互通互联,为社区居民网购、生活缴费提供便捷服务。

全面提升治理效能,智慧网格模块实现管理“一张网”。一是提升网格员工作效能。制定《社区网格员工作职责》和《入格事务清单》,开发网格员App,实现事件及时上报分析、人员轨迹实时查询、平台远程视频通话、工作情况有效考核,提升网格化服务水平。二是提升联勤联动效能。通过“发现问题—指挥中心转办—网格员现场办理反馈—工作回访、群众评价”工作流程,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三是提升社区矫正人员的智能化管理水平。开发社区矫正人员App,实现矫正人员日常考勤、离市报警、公益服务上传等管理,有效防止了脱管、漏管、虚管、再犯罪等问题发生,切实维护了社区安全稳定。

加快推进智慧社区建设途径

虽然胶州市在智慧社区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缺乏统一规划、多元主体参与意识不高、智慧社区数字化人才缺乏等突出问题,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快推进。

第一,加强顶层设计,高规格推进智慧社区建设。一是政府作为智慧社区建设的核心主体,要进一步完善政府层面的智慧社区建设总体方案、路线图和时间表,阐明智慧社区建设的方针原则、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等,为智慧社区建设指明方向。二是准确把握“全周期管理”的内涵要求,加强智慧社区“全周期管理”体制机制建设,搭建权责一致、闭环管理、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智慧社区组织推进机制,促进各个部门协调管理智慧社区建设相关工作。

第二,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为目标,提升社区治理精准化水平。一是建构好智慧化服务生活圈。打造智慧化十五分钟生活圈,为社区居民提供一站式信息云模式服务,把基层精细化治理与提升基层服务水平结合起来,实现服务资源、部门公共服务与居民需求有效对接。二是拓展打通应用场景,促进智慧社区治理更加快捷高效。依托胶州数字底座建设,全面梳理智慧社区治理应用场景,保留典型常用场景,逐步扩展城市治理应用场景,涵盖防疫管控、营商环境、协同办公、联勤联动以及民生服务等各领域,为智慧社区治理提供多样化解决方案。

第三,明晰政社关系,激活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一是探索“政府+平台公司+物业”资金统筹保障机制,通过多元主体参与,保证智慧社区正常运转。探讨由政府出资成立国有平台公司,统筹全市政务信息化项目规划、投资、建设、运营,负责政务数据多元化、安全可控运营,负责统筹物联感知、数字孪生城市等数字基础平台。在此基础上,各镇办、物业公司维护智慧社区正常运营。这种模式有利于社区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提高自治的效能。二是政府和社会组织在承认双方法律地位平等的基础上,通过签订合作契约形式来实现两者间的相互制衡。与此同时,为避免政社关系不断紧张升级而引发的“权力寻租”现象,应将第三方监管机制嵌入其中,确定政府与社会组织的权力边界,并建立合理的考核标准定期评估。

第四,强化人才支撑,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综合性人才队伍。一是充分发挥社区书记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街道、社区等不同层面开展区域化党建工作,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民意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努力构建党领导下的社区治理新格局。二是探索设立大数据创新中心。特别是加大对紧缺型、引领型高端数字人才的招引力度,积极引进一些相关领域的高级技术人才组成智慧社区建设推进小组,为打造安全、便捷、宜居的社区建言献策。同时,加大社区工作人员引进力度,并依托5G、区块链以及大数据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水平提高其知识与技能水平,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可持续发展。

第五,因“区”施策,做好技术赋能和“社会”赋能结合。智慧社区建设在技术赋能上不能一个模式、同样应用场景。一是要根据不同社区的类型进行建设。认真分析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人员构成、居民需求、数字素养等,根据不同小区居民的需求予以建设,加快推进社区物理空间智能感应升级、居民家居生活智能化、政务管理数字化。二是要在深入探寻社区的“社会”本质上下功夫。充分了解社区社会结构,包括社区人口构成、社区参与主体及活动类型以及社区历史传统文化和社区公共性建设现状等,因“区”施策,推动更符合各自特色的智慧社区建设。

(作者单位:胶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