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关注心理健康,打开学生心结;爱生如子,守护学生成长;甘于寂寞,引导学生科研探索——

青岛4名教师获评“省教书育人楷模”

青岛日报 2023年09月08日

张磊

李霞

陈海燕

姜鲁华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世锋

  在今年的“齐鲁最美教师”和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选树活动中,青岛一中张磊、青岛华夏职业学校李霞、平度市特教中心陈海燕、青岛科技大学姜鲁华等4名青岛教师获评“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她们当中,有的深耕课堂,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的爱生如子,悉心守护学生成长;有的致力于科学研究,“专啃硬骨头”。她们身上集中展现了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立德树人、潜心育人、无私奉献的良好精神风貌。

  张磊:

  打造“接地气”的语文课堂

  语文是让很多学生“头疼”的学科。青岛一中教师张磊的语文课却有一种魔力,让“语文困难生”变成学科高手。

  有一年,张磊接手了一个班。这个班的语文平均分在全年级12个班中排名倒数第二。张磊从来不信“理科生学不好语文”的说法,她认为很多孩子的问题在于两点:不重视、无兴趣。针对不重视的学生,她加强知识的强化落实,加大对基础知识的检查力度;针对不感兴趣的学生,她在增强语文课的趣味性方面下功夫,努力将语文课变得生动而高效。于是,语法学习变成同桌之间做游戏一般的故事填空;成语检查将同学和老师代入其中,使得学生在哈哈大笑中轻松掌握了原本晦涩难懂的知识。“别看题干挺唬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等课堂金句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半个学期后,这个班的语文成绩跃升到年级第五名,而后变成了第一名。

  因为业务能力出色,张磊多次开设公开课、名师开放课、城乡交流课,先后在全国及省市优质课比赛中获一、二等奖,主持多个国家级、省级重点课题,个人被评为全国课题“优秀实验教师”。

  “我从来不认可‘问题学生’的说法,所谓问题的背后往往是伤口,我们要做的就是耐心找到这个伤口,慢慢治愈它。教育本身就像中医一样,往往需要疏通脉络、一点点解决问题,而不是吃几片止疼药了事。”张磊说。她总是悉心挖掘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用智慧点燃孩子内心的火焰,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如学生小张网课期间持续不交作业,家长已无计可施。张磊悉心与孩子交流,一步步引导孩子步入正轨,最终小张以648分的好成绩考入中南大学。看到学生快乐自信地长大,有困难依然第一时间想到她,张磊觉得,这就是自己作为教师最幸福的事情。

  李霞:

  学生眼中的“知心姐姐”

  1995年,李霞研究生毕业,入职青岛华夏职业学校执教。工作的前十年时间里,她带过三届学生,其中有两届学生男生居多,调皮捣蛋是家常便饭。她经常跟学生促膝长谈,效果却不甚理想。2003年,一场专家心理健康讲座让李霞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她积极投身心理健康知识学习,并学以致用,实现了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升华。

  小骁是班上出名的“刺头”。一开始,李霞主动任命他为卫生委员,督促他改变,但事与愿违。“下午卫生大扫除,老师发现你已经离开学校。我想,作为卫生委员,你在离开前一定经历了艰难的心理斗争……”在一次大扫除后,李霞写下这张纸条,放进小骁的桌洞。

  没有厉声质问与喋喋说教,李霞用一张共情的纸条,融化了叛逆少年的心。李霞很快收到了回复的纸条:“李老师,话不多说了,您就看我的行动吧!”心与心的感召和交流就这样自然发生。李霞欣喜地发现,小骁仿佛变了一个人,课堂上不再走神,对班级事务积极热心,主动维护班级良好氛围。

  正是这样的教育经历,让李霞对心理健康知识学习着了迷,主动将积极心理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实践,习惯性地站在学生的视角思其所思、感其所感,用真诚、尊重、接纳和爱引导学生走出阴霾。渐渐地,李霞成为学生眼中无话不谈的“知心姐姐”,帮助上百名学生打开了心结,甚至多次在危急关头拯救了学生生命。她还创建了心理筛查“七步闭环访谈法”。这是一套普适于学校日常使用的危机干预方法,曾在疫情期间被推广使用,形成对隔离学生心理访谈的基础范本,大幅提升了当时全市心理筛查效率。

  “教育的本质,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作为教师,李霞始终以坚定的信念点亮学生的精神之光,引领学生砥砺前行。

  陈海燕:

  坚持家访守护学生成长

  “父亲经常说,好好做人,用心教书。”平度市特教中心教师陈海燕成长在教师之家,从小受父辈影响,在骨子里刻下了教好书、育好人的坚定信念。

  陈海燕继承了父亲作为教师的一个好习惯——家访。1996年,陈海燕刚毕业分配到平度市白埠小学,便开启了家访之路。放学后,她常带着文具、水果等礼物,敲开学生家的门,与家长深入交流,给孩子真诚鼓励。来到特教中心执教后,这里的学生情况特殊,来自不同的乡镇,路途较远,即便是通讯手段十分发达的今天,陈海燕依然坚持传统的家访模式,足迹遍布平度市各个乡镇。她曾在寒冷的冬天,驱车40多公里,看望长期休学在家需要送教上门的学生;也曾在丰收时节,和学生坐在金灿灿的玉米堆上畅谈未来……现在,她仍然时常走在家访路上,与家长一起守护孩子的成长。

  陈海燕的梦想里一直有诗和远方,那就是偏远地区的孩子们。2002年9月,28岁的陈海燕被选派到贵州铜仁松桃苗族自治县第三完小支教。当地经济相对落后,班里很多孩子都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她就组织亲朋好友捐赠,筹集衣物、学习用品等物资,价值逾万元。她还利用节假日,奔赴松桃县的乡镇学校送课、做讲座,给偏远山区带去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模式。此后,她又两度参加支教活动,为偏远地区学校、教师送去了更多先进教育教学的理念。

  陈海燕爱孩子、爱教育,她也在用笔记录着教育的点点滴滴。2020年,陈海燕创作的中国第一本县域特殊教育学校工作纪实《和你在一起》出版,这部用泪水与满满的爱意写成的作品,让读者每每眼睛模糊。“泛爱众,而亲仁。”陈海燕认为,爱家人是本能,爱陌生人则是能力,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她将继续坚守这份责任,守护特教孩子成长。

  姜鲁华:

  做“氢”洁能源路上的逐梦人

  氢能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是国内外氢能行业的主要方向之一。青岛科技大学材料学院学委会副主任姜鲁华教授就是该领域的一名专家。她本科、硕士均就读于青科大。2002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攻读博士学位,后出国游学多年,于2016年回归母校。

  姜鲁华深深扎根高校沃土,孜孜以求“专啃硬骨头”。她创建了纳米材料与电催化实验室,致力于氢能燃料电池催化剂基础和应用研究,带领团队开发了系列燃料电池催化剂,推进了燃料电池关键材料的国产化;发明了纳米多孔金属的电化学制备技术和溶剂热辅助电位调制方法,开发出系列高效低铂和非铂催化剂。“青岛作为海洋城市,在发展海洋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耦合海水制氢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她带领团队率先开发了海水电池和自驱动海水制氢技术,填补了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空白。她主持科技部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发表SCI论文18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00余件,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山东省自然科学学术创新奖等多项国家、省市级荣誉,为燃料电池规模化应用奠定了关键材料基础。

  姜鲁华非常注重青年人才培养。她用自己的知识与热情点燃学生心中的求知之火,引导学生探索科研之路。“姜老师是我科研路上的引路人,她的执着精神极大地激发了我对科研的兴趣,激励着我不断向前。”目前在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小李是姜鲁华在青科大培养的第一届硕士研究生,回忆起跟随姜鲁华做科研的点点滴滴,他充满感激之情。

  俯首耕耘、甘为人梯,姜鲁华为莘莘学子铺路,为青年人才领路引航,践行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