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岛十七中新建宿舍楼、食堂投入使用。

■青岛十七中与浙江大学签约,成为浙江大学新时代人才培养战略伙伴中学。
□青报教育在线 王敏敏
最近,青岛十七中的变化引人注目。随着全新的综合教学楼、宿舍楼、餐厅启用,学校硬件设施提档升级,育人空间更加开阔,面貌焕然一新。与外在变化相呼应的是,今年学校在市教育局绩效考核中,进入局属学校前三名。学生发展同样可圈可点,有的学生高考成绩排全省1000多名,裸分被C9高校浙江大学录取;美术生中1人考入清华美院、19人考入中央美院、13人考入中国美院;一批学生被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录取。在中考录取中,近两年录取分数线逐渐接近“第一梯队”,学校吸引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作为青岛老牌名校,十七中的变化背后,离不开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与家长的大力支持。在校长吴峰眼中,实干才能兴校。当一所学校眼中有学生、老师、家长,扎扎实实提升课堂质量和育人品质,取得好的成果自然是水到渠成。
打造一所学术高中
对于学校发展来说,苦练内功是根本。但究竟如何练、如何有效增强功力?却是一道难题。青岛十七中的做法是,旗帜鲜明紧抓教学,以导学案改革和课程群建设为支点,激发教师的研究精神,进而提升课程质量和育人品质。
导学案改革要求教师升级改造学生的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程群建设则需要教师自主开发出高品质的学科课程群,比如语文学科要按照课程标准和流程,重新设计并实施课前演讲课程,开发双语互译经典课程,等等。导学案改革和课程群建设都要求教师深入把握新高考的要求和理念,精准把握课标、教材和学情,对老师们的专业能力和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改革和建设的过程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价值。这激发了教师教学研究的热情,各学科备课组悄然形成合作、分享、交流的教研文化,动车型的教师队伍雏形显现,校园里的学术气氛愈发浓郁。
教师队伍由此焕发新活力。在今年全市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中,十七中6名教师参赛全部获奖,其中拿回4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4个一等奖中,有3个是一等奖第一名,获奖数量全市领先。在省教育厅组织的齐鲁名师名班主任遴选中,教师曹春梅入选“齐鲁名班主任建设工程”名单,并成为山东省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在“最美教师”评选中,徐洪菊老师获评青岛市“最美教师”称号,并被推荐参加省“最美教师”评选。
今年上半年,在市委宣传部等部门联合开展的以“中国梦·新时代·新使命”为主题的百姓宣讲大赛活动中,青岛十七中教师李杰经过层层选拔,连获青岛市教育工会一等奖、市总工会一等奖、宣讲大赛一等奖,即将代表青岛参加全省比赛。
在吴峰看来,目前青岛十七中教师在多个领域“冒了出来”,展现了教师队伍的精气神和发展活力,而这正是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支撑。
积极扩大高校“朋友圈”
“原来我们可以把北京科技大学等知名高校设为目标院校,原来大学的培养方向是这样的……”就在上个月初,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五所北京知名高校组团走进青岛十七中。五所高校分别与十七中签订“优秀生源基地”,并举行招生政策宣讲会,这让师生们感到振奋。
这是青岛十七中办学品质提升的有力证明,也集中体现该校办学策略——开门办学,积极扩大高校“朋友圈”,与高校联合育人,为学生多元发展搭建广阔平台。
近两年来,共有60余所国内高校走进青岛十七中校园,10余所高校与十七中签订“优质生源基地”。目前,该校是国内20余所高校的“优秀生源基地”。其中,山东省唯一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优质生源基地就在青岛十七中。
“学校连年有学生考入浙江大学,今年赵曦坤以665的高分成功被浙大应用生物科学专业录取,赵冬姝被浙江大学提前批录取。”吴峰介绍,上个月,青岛十七中与浙江大学签约,成为浙江大学新时代人才培养战略伙伴中学,也成为拥有这一身份的青岛四所局属学校之一。
“我们让大学了解青岛十七中,同时也把十七中的孩子推向高校,拓宽了他们的出口,促进了大学与高中之间的学段衔接。”吴峰说,高中学校尽最大可能将学生送到更高水平的大学里,就是高中的育人价值之一。
高校“朋友圈”的扩大,给学生带来了很多变化。老师们发现,学生通过近距离的感知,与教授面对面交流,对于高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心气明显高了,敢将一流学校定为自己的目标。”另外,多位大学教授被青岛十七中聘为育人导师,通过教授讲座、课题研究交流、社会实践指导等方式,正将一颗颗专业发展的种子种在学生心中。
架设家校之间的连心桥
青岛十七中也向家长全面敞开校门。
“学校教育的责任之一是,让学生学会感恩父母;家庭教育的责任是,让孩子感恩学校、感恩老师。面对心怀感恩的学生,教育的效果往往事半功倍,真正的教育才会发生。”对于家校关系的看重,源自吴峰对学生感恩品质的执念。在他看来,懂得感恩的学生往往人格完整、心灵健康,会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和社会。而融洽健康的家校关系,才能让家校之间形成合力,互相认可和感恩,并培养出懂得感恩的孩子。
青岛十七中每周五晚雷打不动地组织家长大课堂活动,有时是线上会议形式,但更多的是邀请家长进校,以沙龙的形式进行。活动中,学校会将大学教授、家庭教育专家等请到家长中间,围绕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比如升学规划、亲子关系改善等内容深入交流。家长大课堂的开学第一期由校长开课,在家庭教育某些方面经验丰富的家长、学校老师、学生也会成为分享的主角。
学校还在每周三组织家长驻校活动,让他们看见学校最真实的情况。家长驻校期间,校园内各处室全部向驻校家长开放,家长可与校长面对面交流,也可进课堂听课,与老师、学生座谈,观摩课间活动,还可以参加教师教研、走进食堂和宿舍,全方位参与监督学校的日常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
青岛十七中副校长沈巧妮主要分管家校工作。她说,每次举办沙龙活动,家长们都热情高涨,原定2小时的活动,很多次延长到了3个小时甚至更长。而这些活动也切实搭起了家校之间的连心桥,并最终为学生的成长发展赋能。
让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
“我本来就对中医很感兴趣,所以这次‘应聘’特意选了社区服务站。‘工作’期间看到了中医给人们带来的帮助,更加坚定了我学中医的志向。”今年暑假,青岛十七中与学校附近驻中信泰大厦的数十家企业及单位联系,为全体高一学生精心组织了一场为期一周的职业体验活动。学生从应聘到工作,完整体验职场,很多学生找到了未来方向,甚至是毕生志向。
打开校门的青岛十七中,也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大课堂,在行走中体悟人生。在该校的育人逻辑里,生涯规划教育可让学生找到发展目标,而有清晰目标的学生即使遇到困难,也会去克服并继续努力,这对于学生发展来说尤为重要。
青岛十七中的生涯教育除了职业体验、新高考选课走班、升学规划等内容之外,还尤其注重学生家国情怀的激发与培养。上半年,学校组织学生到西安研学,西北工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是此次研学中特意设置的行程。在西北工业大学,同学们站在“为国铸剑,隐姓埋名”的雕塑前分享“两弹一星”元勋的故事;在西安交通大学,同学们在饮水思源碑前,感受伟大的西迁精神和不忘初心的爱国情怀。在这一刻,报效祖国的宏大目标深深地融进学生的志向中。很多同学说,自己将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勇担时代责任,为祖国的明天而奋斗。
润物无声,润心无痕。如今,“尚美厚德,励学敦行”的校训已成为青岛十七中师生的文化认同,越来越多的师生正在成为美好的追求者、美德的拥有者、刻苦的学习者、勇敢的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