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五大振兴”持续发力,加快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示范区

即墨: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青岛日报 2023年07月28日

  ▲盛夏时节,即墨区金口镇丁字湾海域阡陌纵横,呈现出一派“海上田园”的生态画卷。近年来,该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利用3万余亩海域滩涂资源,打造具有海域特色的集约化、规模化、多元化渔业发展模式,助力渔民增收。   (常 青 邢 丽 摄)

  ■北安街道祥坤智慧农场,农民在管理无土栽培的小番茄。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涛 文/图

  重点打造7条10亿级农业产业链、在建10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开展各类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共计1.2万人次,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三级组织架构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探索“共联共建共富”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新模式……

  近期,即墨区连续举办多场乡村振兴主题发布会。这既是近年来工作成果的展示会,也是新阶段迈向新征途的动员会。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即墨始终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突出位置,紧紧围绕“五大振兴”,统筹聚合区镇村三级资源,扎实推进土地规模化、产业园区化、人口社区化、城乡一体化,加快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示范区。

  2022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3.8亿元,其中粮食种植面积117万亩、产量44.2万吨,蔬菜种植面积17万亩、产量68万吨,肉蛋奶总产量22.8万吨,成功入选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先后获评中国乡村振兴百佳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山东省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县等称号。

  现代农业发展层级持续提升

  经过近几年发展,即墨农业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集聚化、特色化、规模化产业态势进一步突显。目前,已形成“两带五区多集群”农业产业布局。其中,“两带”是西部大沽河现代农业发展带和东部海洋渔业发展带;“五区”是西部种子蔬菜区、中部花卉中药材区、东部果茶薯芋区、北部粮油畜牧区、南部物流加工区;“多集群”是依托全区多点分布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引导园区发展规模化种植,带动多业态集聚发展。

  把示范片区建设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坚持“规划先行、片区打造、多元融合、各具特色”的工作理念,从2021年起,连续投入2亿多元引导资金用于示范片区建设,基本形成“4+4+N”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规划和格局。

  在建的10个示范片区,4个片区高端引领。灵山“花乡药谷”获评省首批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片区,龙泉“莲花田园”入列市级10大重点片区,鳌山卫“茶香梅谷”成功创建青岛市级田园综合体,移风店“七彩田园”创建成省乡村振兴示范镇、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全市唯一省级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4个片区聚势突破,田横“蓝湾薯乡”、蓝村“桃源稻乡”、段泊岚“果香柳韵”、金口“凤祥芹乡”注重都市产业特色,以产业带增收、促振兴;N个片区蓄势聚能,今年新谋划北安、温泉等新的示范片区。

  聚力打造青岛国际种都核心区。以种子、种畜、种禽、种苗“四种并育”为重点种业的青岛国际种都核心区加速崛起,初步形成种子上中下游全产业链,促进了种子研发、繁育、加工、推广、销售等功能有机结合。目前,已引进涉种企业28家,研发培育种植养殖新品种500余个,全区良种覆盖率达99%以上。研发的牛角椒种子占全国保护地市场的70%,旱黄瓜种子占全国市场的35%、胶东市场的85%。

  为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22项扶持政策,对设施农业、品牌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等多方面进行财政资金奖补扶持,发展壮大海产品、食用菌、蔬菜、果茶、畜禽、种苗、农产品加工等七条十亿级产业链,进一步优化现代农业发展布局。

  聚焦乡村人才“引育留用”各环节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即墨区高度重视乡村人才工作,大力培育本土人才,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实现乡村人才引得进、育得出、留得住、用得好,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撑。

  “抱新生儿,要用左手托住宝宝的背、颈、头,右手托住他的小屁股和腰……”3月7日,在国立家政学校培训部,参加育婴师培训的学员神情专注地聆听专业讲师讲解新生儿生理特点及托抱知识。“此次再就业培训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即墨区妇女掌握一技之长,拓宽择业渠道,增强就业及再就业的能力。”国立家政学校负责人王文华表示。

  这只是实施人才培育工程的一个缩影。即墨区面向农村劳动力开展劳动预备制、就业技能和创业培训服务,采取“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等多种培训模式,着力提升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技能和本领。截至目前,开展各类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共计1.2万人次,发放各类培训补贴超1600万元。

  借助瑞草园茶业等3家省级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鳌福茶场等24家市级涉农专家工作站,集聚专家100余人,组织农业技能培训165期。推行“学历+技能+创业”全方位培育模式,构建“高校+田间学校+实训基地”的立体式、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已发展田间学校43处,培育高素质农民3400人。

  此外,强化政策引才,聚焦乡村人才“引育留用”各环节,出台《即墨区人才引领乡村振兴若干举措》,涵盖高端人才引进奖励、“人才贷”融资支持等20条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硬核”政策措施,引导各类人才源源不断向乡村集聚。

  乡村文化振兴再上新台阶

  近年来,即墨区以树立新风尚、培育新农民、建设新家园为目标,以理论宣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移风易俗、文化惠民为重点,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再上新台阶。

  围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实现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三级组织架构全覆盖。建设即墨古城、即墨区博物馆、中学生综合实践基地等12处各具功能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开展理论宣讲、集体婚礼、法治宣传等各具特色的实践活动。构建19+N志愿服务体系,成立理论政策宣讲、文化文艺服务等19支区级志愿服务队,镇(街)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组建数量充足的志愿服务队伍,常态化开展活动。

  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打造即墨古城、德馨演播厅等各具特色的新时代结婚礼堂5处,举办青岛市新时代文明实践集体婚礼,并作为青岛市文明实践成果案例在《半月谈》上刊登。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主题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全区136个村60个社区已完成村规民约修订工作。持续开展“美丽健康新生活 文明风尚我先行”“爱上生活发现美”系列活动,开展“最美家庭”和优秀家庭角色评选,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在文艺创作上,组织全区文化人才深度策划创作优秀作品270余件。红色电影《我是周浩然》获第十六届全国党员教育电视片三等奖、省二等奖,医疗题材网络电影《医者来时路》上映,登上咪咕视频、爱奇艺等热搜榜第一名。柳腔剧《面子》获“文明实践在山东”微视频大赛三等奖。

  建立即墨手造项目名录,收录国华鲁绣、大欧鸟笼、即墨老酒等64项手造产品项目。搭建“1+13+1”服务平台,打造1个手造特色街区(即墨古城),培育13家非遗工坊(省级1家,市级7家,区级5家),实现年产值近7亿元,推出1条手造旅游专线,探索“手造+旅游”新兴业态。即墨古城入选 2022年“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

  打造宜业宜居美丽家园

  “以前,房前屋后堆满了杂物垃圾,如今这些地方既能当菜园种蔬菜吃,又可当小花园赏景。”段泊岚镇毛戈庄村村民刘伦岳说。

  结合村居实际,即墨区创新推出“一米菜园”建设行动,鼓励村民利用房前屋后的“四旁”空地打造可食可赏的“一米菜园”,塑造美丽乡村“微景观”,既方便自家生活,又提升了村容村貌。目前即墨224个村庄建成“一米菜园”4100余处。

  “一米菜园”是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一个生动实践。近年来,即墨不断找短板补弱项,综合治理优环境,努力写好乡村振兴生态篇章。目前,全区共创建区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45个,择优申报创建省、市级示范村124个,培育了“中国最美休闲村庄”西姜戈庄村、“中国传统古村落、山东省历史文化名村”凤凰村、“特色产业村”柳林村、“中国美丽乡村新典范地区”莲花山片区等一大批亮点突出、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

  描绘“青山绿水”生态本底。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构建起由区、镇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总河长、其他党政领导担任河湖长的组织体系,现设区、镇、村三级河湖长778名,实现了每条河道、每座水库有人管、有人护。同时,深度融合水质提升、文化发掘、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多元素,对23条(段)河道进行综合整治,对中小型水库进行标准化建设,其中大沽河、洪江河、莲阴河等6条(段)河道获评省级美丽幸福示范河湖。

  推动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教育方面,出台三期教育行动计划,新改建中小学和幼儿园106所,增加优质公办学位3.6万个,教育资源供给大幅增加,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得到全面改善。医疗方面,全面启动中心卫生室建设,在全区共建成104处中心卫生室,每个镇街平均6处,逐步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镇”的良好就医格局。

  探索“联建富”乡村振兴新路径

  共富产业园项目建设现场,一片繁忙的施工场面。目前项目主体已完工,年底前将进入室内外装修阶段。共富产业园是即墨抢抓奇瑞整车项目落户投产的有利契机,探索出的一条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村民就业增收、强村帮弱村的“村企共建共富”创新路径——

  通过引导4个被征地网格村,注册成立青岛共富产业园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利用村集体资金规划建设产业园区,主要用于奇瑞配套零部件项目落户和村庄自主招商项目,全部投入运营后每年将为村集体增收3000余万元。

  助农增收是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健全农民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共同富裕,即墨区坚持党建统领,推动资源“共联”、组织“共建”、产业“共富”,逐步探索“联建富·蹚新路”乡村振兴实践路径。

  针对村庄布局散、资源统筹难等问题,即墨优化调整村级组织,撤“小村”、建新村,构建“新村党委—网格党组织—党员中心户”组织体系,因地制宜设置产业、治理等专业型党组织,形成“党支部+合作社+种植基地+农户”抱团模式;针对村与村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打破行政、地域界限,以创建共同富裕的“村共体”为目标,组织“强村”帮扶“弱村”,实现一体化发展。

  不仅如此,即墨区还不断优化提升村级带头人队伍。实行村党组织书记专业化管理,制定《村干部权力监督约束二十条措施》,建立村党组织书记定期评估、动态调整、考核排名机制,落实岗位目标责任制、民主评议考核等制度,禁止村干部及其亲属承揽或插手本村工程项目,规范村干部履职行为。同时,创办“农村党建思享汇”“党建会客厅”等学习交流平台,连续两年开展村党组织书记乡村振兴“擂台比武”,实施乡村振兴主题培训计划,农村党员干部推进乡村振兴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下一步,即墨区将把基层党建和乡村振兴一同谋划、一同部署、一同推进,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