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国际绿碳科学大会在青举行,来自全球19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名专家、学者、企业家参会。
■在2023国际绿碳科学大会现场,国际学术期刊《Green Carbon》创刊发布。
■青岛能源所研究员汪辉在实验室开展太阳能光伏领域相关研究。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耿婷婷 文/图
当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已经成为全球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围绕绿色低碳创新开展务实、紧密的国际科技合作,是解决跨国、跨区域科学难题的关键途径。
7月27日,由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省科技厅、市科技局支持,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以下简称“青岛能源所”)、山东能源研究院、青岛新能源山东省实验室主办的“2023国际绿碳科学大会”在青岛开幕。大会以“创新绿色低碳科技,赋能碳达峰碳中和”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球19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名专家、学者、企业家参会。围绕全球及我国能源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中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与会专家在青岛分析机遇挑战、谋划战略布局、探索发展路径、提出政策建议。
探索低碳发展路径,青岛已经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尝试,碳排放强度实现了明显下降,并且跻身全国低碳城市前列。但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青岛如何放大已有优势,打造在全省乃至全国行之有效的绿色低碳发展“青岛样板”?与会专家结合青岛发展实际给出了建议。
“双碳”之路青岛“启程”颇早
“碳达峰”是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一经提出,立即成为社会各界谈论的热点话题,全国各地正兴起建设碳中和先行示范区的浪潮。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什么样的地方有条件实现率先“达峰”?经济发达地区以及清洁能源较丰富的地区被寄予厚望。事实上,作为经济大省山东的“龙头”,青岛在“双碳”之路上“启程”颇早。
青岛2012年获评国家低碳试点城市,2021年获批全国首个“绿色城市”建设发展试点。作为山东首个国家低碳试点城市,青岛低碳工作已经推进10年。其间,青岛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统筹推进各区市、各领域“双碳”工作,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全面起势。
近年来,青岛从顶层设计出发,积极搭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编制碳达峰工作方案,建立“双碳”重点项目库,出台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围绕工业、交通等重点领域和董家口化工园区等重点园区,青岛开展碳达峰专题研究,推动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加大“双碳”技术创新和成果应用,开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专题研究,为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技术保障。
现在,青岛碳排放强度实现了明显下降,并且跻身全国低碳城市前列。有统计显示,“十三五”期间,青岛能耗强度下降21.5%,碳排放强度下降27%。根据《中国净零碳城市发展报告(2022)》内容,在30个城市净零碳发展水平总排行中,青岛排名第三,城市碳排放总量较低;碳排放指数排在样本城市首位,新能源发电占比也在30城中处于较高水平。
青岛的低碳发展之路在全国凸显了“领跑”之势。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进展评估报告》显示,全国40个城市评估结果为“优良”,青岛位列其中。此前,青岛的“双碳”工作经验已获国家碳达峰碳中和领导小组肯定并推广,在全省绿色发展综合评价中获“一等”等次。
科技为绿碳发展提供“综合方案”
书里的纸张、纸张上的油墨、衣服上的拉链、鞋子上的魔术贴……环顾四周,碳既是所有生物分子的基础,也贯穿了人类的衣食住行。在100多种化学元素中,我们对碳元素既充满喜爱,又心怀忌惮。
实现“双碳”目标,不是某一个行业、某一个领域的工作,它应该是一个包含方方面面的综合解决方案,可以为不同能源领域的科技创新与多能融合、多场景协同提供思路。
在我国持续推进经济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业界已经逐步意识到,碳资源高效转化利用是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核心问题,而绿色碳科学本就是前沿交叉学科方向,目标是实现碳的中性平衡。
在此次2023国际绿碳科学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学校长谭天伟进一步解释了此中深意。他说,绿色碳科学包含绿色碳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化石碳资源的绿色转化与利用、排放碳资源的高效固定与利用、多尺度碳循环的分析与管理等四个层次。同时,涉及化学、材料科学、生物学、信息科学、能源科学等多个学科深入交叉、渗透和融合,也是碳能源利用与二氧化碳排放两个矛盾体中,实现碳的中性平衡的科学基石。
所以,与“碳”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元素“和平共处”,让经济发展与绿色低碳并行不悖,离不开科技的交叉与创新。这方面,青岛的实力已经跻身全国第一梯队。
正如与会专家、北京化工大学教授邱介山所说,青岛在科技赋能低碳发展领域优势突出,以青岛能源所为代表的科研机构产出了系列引领性的成果,在新型储能材料与器件、生物资源高效高值利用、泛能源大数据等领域处于全国乃至全球领先水平。
青岛也为绿碳领域前沿成果的诞生提供了沃土。山东能源研究院院长,青岛能源所所长、研究员吕雪峰表示,青岛对新型研发机构的支持锻造了招才引智、技术交流、成果转化的平台。“正是因为有青岛新能源山东省实验室、山东能源研究院这样的平台,我们才有底气招引海内外专家人才来青岛共同开发创新、转化成果。”吕雪峰说。
据悉,青岛能源所是我国唯一系统布局生物基能源的国家级科研机构,聚焦“新能源与过程领域科技创新”的主责主业,该所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着力构建体系化、建制化研究组群,强化重大科技任务承载能力,推进重大原始创新成果转化,持续完善国际科技合作网络,以高水平科技创新支撑国家重大需求与区域能源高质量发展。
在科研机构的引领下,目前,青岛在化石资源高效利用、生物资源绿色开发利用等方面都处于国内外科研的领先位置,新一代生物基增塑剂反式乌头酸酯增塑剂、枝化丁戊橡胶新材料、生物天然气、二代生物柴油等成果已成功赋能产业转型升级,为青岛乃至山东的能源结构调整奠定了技术基础。
产业升级与绿碳发展“双向奔赴”
去年,国务院发布意见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对山东提出了“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先进区”的要求。这不仅是出于国家对经济大省的信任,也是出于国家对山东产业基础的考量。
围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能源结构优化调整,落实“双碳”战略,是全市乃至全省产业转型、进阶发展的关键,也是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
与会专家,日本工程院院士、日本国立富山大学教授椿范立是青岛的“老朋友”。多年来,他不仅推动着日本和青岛之间科技人才的交流,助力青岛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研究人员,还十分热衷于将先进的科研成果在青岛、在山东进行落地转化。
“以化工产业为代表,青岛的传统产业面临转型发展的命题,低碳是这个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科技赋能实现产业转型升级,青岛为我们的成果落地提供了‘沃土’。”椿范立说,“我们十分愿意服务青岛、服务山东,为这里的产业升级换代提供科技助力,增加产业发展的国际竞争力。”
目前,椿范立已在工业催化方面携手青岛能源所展开密切合作,并推动相关成果与山东企业开展了小试,力争在产业上大规模推广、实现低碳能源工业化“从0到1”取得突破。
外来成果尚能在山东找到“婆家”,“青岛产”的科研成果更应该打通转化之路,实现行业引领。青岛能源所固态能源系统技术中心针对储能技术与动力电池瓶颈问题,在新型固态电解质材料、器件及系统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开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比能、高安全、高耐深海压、长使役寿命的固态锂电池及深海特种电源系统,实现了特种电池技术成果的工程化示范,在深海、深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得到了可靠性验证和技术示范。从2017年起,相关成果已经先后完成100多个批次的深海科考电源系统交付订单和电动车装车示范,为助力中国抢占下一代储能领域与动力电池的市场打好了“头阵”。
与会专家、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胡强也看到了青岛、山东在低碳发展领域的广阔空间。在他看来,山东是农业大省,秸秆等农业废弃物为生物质能源的利用和开发提供了丰茂的原材料;山东是能源大省、化工大省,对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的需求量大,为新能源成果的落地提供了广阔的产业空间,有利于探索以清洁能源推动经济发展的新路径;山东是水产养殖大省,对藻类、贝类的研究和养殖,对于固碳事业影响深远,具体量化来看,每生产一吨藻类生物,就相当于“锁住”了1.8吨二氧化碳,这是系数型增长。
胡强见证了青岛能源所从基建开始,一步步发展壮大,成为中国能源研究领域的领跑者。在这个过程中,他也看到了好的科研机构是如何“接地气”,如何与城市发展相互成就。因此,胡强建议,在绿碳研究领域,研究院要从“顶端”出发“向下”走,了解产业需求的同时有针对性地给出科学的解决方案;经济发展则“向上”提出要求,利用前沿科技成果提速发展。在科研和产业的“双向奔赴”中,科学对技术转化和产业升级的推动、对低碳发展方式的助力就变得水到渠成。
争做绿碳发展的“先锋”城市
当前,推行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已经是各个国家、城市不约而同的选择。青岛也正加码推进低碳试点城市建设,争做碳中和“先锋”城市,争创全省乃至全国碳中和先行示范区。
与此同时,锚定建设现代产业先行城市,青岛在全省也担当着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强龙头”的责任。今年印发的《青岛市碳达峰工作方案》,提出实施碳达峰“十大工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在产业升级和“双碳”目标的倒逼之下,青岛推动生产和生活体系向绿色低碳转型刻不容缓。进一步明确实施路径,开展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节能降碳增效、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构建绿色低碳运输体系等重点工作任务,加强低碳城市试点、低碳社区试点、零碳社区建设等示范工程建设,青岛力争在国内率先实现碳排放达峰。
但也要看到,青岛虽已具有较好的低碳基础,仍面临着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空间有限、内部挖潜减排的难度较大、短期内难以实现能源消费增长与碳排放脱钩等困境。因此,青岛要加强科技赋能,重点推进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低碳化发展,持续淘汰过剩产能,倒逼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企业退出;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基建、智能制造、高技术产业与服务业,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优化调整等方面持续发力。
对于已有科研成果,也要不断放大其优势。正如邱介山所说,青岛已有的一流技术成果提升了城市在新能源研发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应该进一步延长这些“长板”,通过与国际国内专家合作,在生物质能源利用、泛能源大数据中心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发挥引领作用,为经济实现绿色低碳发展赋能。
“双碳”目标的实现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当前没有哪个国家可以拿出系统解决方案。在绿色低碳科技领域开展广泛而紧密的国际科技合作,集聚全球智慧,是支撑青岛、山东乃至全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会上,青岛能源所牵头创办的学术期刊《Green Carbon》发布。立足我国对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引领性战略部署,期刊聚焦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技术领域,展示并推动着国际绿色低碳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和技术应用,促进国际学术界的交流合作。对此,胡强评价,“期刊是展示青岛绿碳发展成果的窗口”。他说:“期刊内容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技术开发和产业应用,覆盖了绿碳的整个产业链,将有效促进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有望成为未来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循环经济的风向标。”
在绿色低碳城市建设、工业流程再造等领域,先进科学技术与经验、高水平智库建议越来越受到重视。青岛碳达峰方案的落地,亟需绿色低碳科技的支撑与引领。在推进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推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加强固碳关键技术突破等关键领域发力,我们期待着,青岛将在科技创新的“加持”下早日实现碳达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