盯项目瞄风口、强龙头补链条、探模式建机制,不断创新路数打法——

乡村振兴,青岛做强“产业”大文章

青岛日报 2023年06月12日

  平度崔家集镇樱桃西红柿大棚鳞次栉比。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德银

  “今天摘了10筐,都被来村里收货的客户预定了,咱们的产品名气打出去了,销路不用愁!”在平度市崔家集镇刘彩庄村的大棚里,王立伟正采摘樱桃西红柿。看好樱桃西红柿的效益和前景,脱贫后仍享受相关帮扶政策的王立伟,在2021年凑钱建起大棚,两年下来,他的腰包鼓了,致富信心强了。

  好产业带来好光景。目前,崔家集镇一半以上村庄种植樱桃西红柿,大棚总数达4000余个,年销售收入10.3亿元,带动村民年增收6亿元,该镇也成功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小小西红柿,在崔家集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大文章。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锚定加快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这一目标,青岛牵牢产业振兴这个“牛鼻子”,不断创新路数打法,写实乡村振兴“青岛答卷”。

  盯项目瞄风口,推动乡村产业蝶变升级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抓紧抓实农业农村领域重点项目建设,对于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具有重要意义。

  机器轰鸣、脚手架林立、工人忙碌……位于平度的胶东半岛全食材产业链项目现场,一派繁忙火热的施工场景。“项目即将竣工,预计7月份投产。”现场负责人李永涛介绍,该项目是山东省重大项目,总投资30亿元,规划建面约8万平方米。项目投产后,将面向胶东半岛提供每天30万人的产品供应、物流配送、食品检测服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0亿元,年纳税1.5亿元。

  这只是青岛加快农业项目建设的一个场景。当下,青岛正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推动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总投资18亿美元的益海嘉里食品产业园,是改革开放以来青岛最大的外资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将带动形成年产值500亿元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总投资100亿元的上合绿色农产品博览中心,将打造国内最大的香辛料交易市场……在火热的乡村振兴一线,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沃野田畴一派繁忙景象——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农村领域重点项目正加速推进,撑起乡村振兴“四梁八柱”,为乡村产业发展增添“新动能”。

  市农业农村局对今年梳理的58个过亿元农业大项目挂图作战、靶向发力,抓开工、抓进度、抓投产,目前48个已开工建设。此外,今年力争储备过亿元涉农项目20个以上。

  除了盯紧亿元大项目,青岛还瞄准现代种业、数字农业和预制菜等农业产业发展新风口,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出台全国首个支持种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性文件,设立全国首个种业领域财政股权投资基金;实施数字农业强农行动,打造青岛农业农村数据大脑,实现“一图知家底、一网管全市”;实施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努力抢占预制菜产业新赛道,把我市建成全省乃至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预制菜产业高地……

  锚定乡村产业振兴,青岛围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抓突破、育特色、出亮点,探索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路子,聚焦全产业链,稳固种养产业,用工业化理念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乡村产业蝶变升级牵引带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青岛打法”。

  强龙头补链条,乡村产业生态日益丰盈

  群雁高飞头雁领。在乡村产业振兴中,龙头企业是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带动农民持续增收的中坚力量,也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体系,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

  作为山东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莱西食品产业集聚区按照引进“洋”龙头、培育“新”龙头、膨胀“原”龙头、挂靠“强”龙头的思路,加快龙头企业发展步伐,使之不断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龙形”产业体系蔚然成势。

  例如,以雀巢等企业为龙头,采取“公司+养殖小区+养殖大户”的组织模式,带动莱西280余个养殖大户饲养奶牛7.47万头,成为山东省存栏奶牛数量最多的市(县)和全国重要的奶源生产基地,推动形成了牛奶加工产业链;以九联集团为龙头,采用“公司+合作联社+农厂”的经营模式,建设规模化、标准化肉鸡养殖场69座、1200余栋鸡舍,带动农户2万余户,鸡肉出口连续13年稳居全国首位;以万福集团为龙头,辐射带动2万农户从事生猪规模养殖,生猪存栏47.28万头,出栏67.31万头……

  “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和优越的区域产业配套,食品产业集聚区培育出九联、万福等享誉国际的龙头企业,也吸引了瑞士雀巢、德国汉莎等世界500强企业入驻,汇集了青啤集团健康饮品、中建材凯盛浩丰等一批食品饮料上下游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7家。”莱西食品产业集聚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依托龙头企业,莱西形成了牛奶、肉鸡、猪肉、蔬菜、果品和花生六大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工业产值占青岛市农副食品产业产值五分之一。

  这只是一个缩影。青岛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坚持以农业龙头企业为“链主”,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大力打造“十百千”特色优势农业全产业链。目前,青岛规模以上农业企业达999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333家。以龙头企业为“链主”,镇街层面,打造了蓝莓、茶叶等15条十亿级特色产业链;区市层面,打造出粮油、饲料等8条百亿级优势产业链;市级层面,积极推动农产品加工、畜牧2条千亿级集群产业链建设。

  “从抓生产到抓链条、从抓产品到抓产业、从抓环节到抓体系转变,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实现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

  探模式建机制,千方百计实现村强民富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青岛发展乡村产业的最终落脚点便是强村富民。

  走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塔桥村,住住汉代风格仿古民宿,尝尝祝兹田园会客厅里的“塔桥全羊”,做做祝兹陶瓷工坊里的亲子陶艺……这条由塔桥村“共富公司”打造的旅游线路火爆异常,成了假期、周末不少家庭周边游的选择。

  “塔桥村一带是西汉祝兹侯古国的都址所在,我们深挖祝兹汉文化,引进青岛祝兹侯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建立‘共富公司’,流转了600亩土地,打造祝兹侯陶艺民俗文化村和农业产业园,建设了5个陶瓷文化小院。”塔桥村党委书记、青岛西海岸新区兴塔商贸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志元介绍,目前,村庄已接待游客近2万人,每年为村集体和村民创收100万元以上。王志元说,“共富公司”通过特色产业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带动村民就业和集体增收,也进一步增强了村庄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作为青岛乡村振兴主战场的莱西,则持续深化拓展“莱西经验”,探索符合自身路径的集体增收和村民“共富”。

  在莱西市店埠镇店埠村,一块写着“共富云仓”的红色标示牌格外醒目。这是店埠村“共富公司”今年落地的新项目。“共富云仓”占地约14亩,可提供4000吨保鲜仓储服务,仅这项服务就能为村集体增收30万元。店埠镇组织委员马栋远介绍:“蔬菜低迷滞销时,‘共富公司’开启仓储,以高于市场价10%的价格收购储藏,待价格上涨后再销出,一进一出,既增加了村集体收入,也保障了种植户利益。”

  在莱西,像店埠村这样的村级“共富公司”已达75家,“共富”星火呈现燎原之势,“共富公司”正成为推动集体经济升级、促进共同富裕的新探索。

  莱西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迟宗兴介绍,“共富公司”对外对接市场、引入资本做大“致富蛋糕”,对内通过资源协调、优势互补、多元利益分配,实现“共富”目标。通过“共富公司”,村集体有了专业化平台对接外部资本和市场、整合涉农资金,系统化推进产业项目落地、引各方资源进村,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力。做大“蛋糕”同时,莱西注重分好“蛋糕”。根据不同类型,完善多元利益分配方式,引导村集体、村民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劳动力等要素入股村级“共富公司”,巩固契约式、分红式、股权式利益联结。

  为实现村强民富,青岛积极探模式建机制,通过拓宽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总结出资源开发、合作经营、服务创收、飞地园区等“强村十法”,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20万元以上。此外,通过共富公司、乡村振兴红色合伙人等模式,带动群众家门口就业挣“薪金”、流转土地收“租金”、闲置房屋入股分“股金”、壮大集体经济享“福金”、信用示范得“奖金”,不断增强农民获得感、幸福感,让其真正成为乡村产业的建设者、成果的享受者、效果的评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