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收时节,青岛大规模采用机械化收割,确保颗粒归仓。(本报资料图片)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张晋
时下,青岛小麦正处于灌浆期,今年小麦长势良好,有望再获丰收。
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对稳经济、保民生具有“压舱石”的作用。
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今年,青岛持续着力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推动产能提升、结构优化、韧性增强、收益保障、责任落实,把持续巩固提升300万吨以上粮食、600万吨以上蔬菜、100万吨以上果品、100万吨以上肉蛋奶、100万吨以上水产品等“36111”稳产保供体系作为年度重点工作之一。过程中,以绿色增粮先行示范区为载体主攻产能提升,同时全力构建“大食物观”支撑体系,不断丰富居民的食物供给。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2022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青岛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绿色增粮先行示范区,全力打造集高产创建、快速烘干、仓储物流、加工销售、数字应用、成果展示于一体的高标准现代化粮食生产综合示范样板。目前,青岛市启动建设7个绿色增粮先行示范区,到2025年,先行示范区内主粮作物达到“吨半粮”水平,打造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五良”融合的绿色增粮“青岛场景”。示范区辐射305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主粮作物基本达到“吨粮”水平,带动全市粮食均衡增产。此外,青岛以国家黄淮北部粮油高效节水增产技术集成示范基地为重点,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与新技术新模式示范,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1%,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9%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7%,小麦机收损失率控制在1.2%以内,划定了305.4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85.46万亩,推广水肥一体化突破100万亩,实现节肥30%以上、节水50%以上。
既要稳产保供,还要食物的丰富多样,青岛突出“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据介绍,青岛重要农产品保障能力位居全国36个大中城市第一名,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位全国第六。
多元化的食物,需要完备的生产支撑。青岛坚持设施化发展方向,培育市级以上畜禽标准化示范场185家,畜产品规模化贡献率达到88%;坚持以海为田,高质量建设海洋牧场27处,其中21处被评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占全国1/8,打造全程国产化的全球首艘10万吨级大型养殖工船“国信一号”,实现养殖周期缩短1/3,年产野生品质高端渔产3700吨。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制定农业地方标准270项,培育“菜果茶”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263个,菜果茶标准化率达到73%;以全面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为抓手,建立严格的产地准出、市场准入、风险评估制度,今年以来地产农产品检测合格率达到99.8%。
大食物观背景下,高品质供给是关键。青岛聚力品牌培育壮大,深化品牌增值,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出台了知名农产品品牌管理办法、加快以品牌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指导意见,产前重点抓“药瓶子”、产中抓标准化生产、产后抓监测执法,全方位支持农业品牌创建,全市获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名特优新农产品1058个,培育中国驰名商标20个、省级知名农产品品牌58个、市级知名农产品品牌187个,“青岛农品”区域公用品牌完成商标注册和版权保护,连续四年名列全国十强。聚力品牌宣传推介和品牌市场营销,今年1-4月份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到27.6亿元,同比增长10.8%。
大食物观的实现,离不开要素保障。青岛强化创新驱动和品牌培育,推动龙头企业提升规模化、品质化和国际化发展水平,目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55家,其中国家级10家、省级73家。坚持从抓生产到抓主体、从抓产品到抓链条的转变升级,优选26家农业“金花”和15家链主企业重点培育、链式提升,市级层面重点打造农产品加工、畜牧业等2条千亿级全产业链,区市层面重点打造粮食、蔬菜、水果等8条百亿级集群产业链,镇街层面重点打造蓝莓、葡萄、大樱桃、胡萝卜等15条十亿级特色产业链,一季度规上农产品加工产业企业1020家,营业收入578亿元、同比增长11.7%。同时,实施项目拉动强链补链。坚持靶向招商、节会招商,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据介绍,今年农业农村领域项目投资增长强劲,过亿元重点项目58个、总投资592.08亿元,截至4月底,已开工47个、完成投资25.91亿元。其中上合国际绿色农产品博览交易中心、益海嘉里食品产业园、利群农产品精深加工类物流等6个30亿元以上产业带动力强的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