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分局开展“入企驻厂帮扶”,为企业送政策、送技术、送服务,让执法有力度更有温度。
▲青岛白金啤酒有限公司项目环评报告表递交到即墨分局工作人员手里,当天就拿到了批复文件。
■青岛城发城市更新有限公司负责人为市生态环境局送来锦旗,对审批人员的高质量服务表示感谢。
■青岛市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技术团队赴平度市青岛东和铸造有限公司开展“问诊式”指导帮扶。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营商环境,生态环境也是一种“营商环境”。
今年以来,市生态环境局自觉将生态环保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考量,坚决扛起生态环境部门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局中的责任,出台《关于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17条措施》,把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监管与服务并重,创新生态环境保护举措,在严把环境准入关、守牢生态环境底线的同时,主动担当作为,以经营主体需求为导向,突出生态环保工作的服务属性,构建一流营商环境,厚植企业成长沃土,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近日,市生态环境局召开“深化作风能力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动员会,动员全系统以更加强烈的责任担当、更加务实的政策举措、更加过硬的作风能力,奋发有为、持续加力,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为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注入环保活力、贡献生态力量。
政策上做“加法”,更多企业享受改革“红利”
近日,山东皓尔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杰来到高新区政务服务大厅,向市生态环境局高新区分局工作人员送上一面写有“解企业之难、帮企业之困、急企业之急”的锦旗以示感谢。“整个审批办理的速度远远超出了预期,为项目后续建设和投产争取了两三个月的时间,更重要的是节省了大量成本消耗。”刘杰感激地说。
项目落地时间和成本的极大节省,归根于今年以来我市生态环境部门积极探索和推行的环评审批与排污许可证核发一体化办理试点,通过优化审批程序,最大限度压缩审批时限。
今年2月,高新区分局审批人员接到山东皓尔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咨询来电,企业准备新建“中药创新药生产车间”项目,需要办理环评审批和排污许可证等手续。企业提出,按照以往办理流程推算,环评编制和审批再加上排污许可证办理周期会比较长,从投产时间上会使公司整体发展受到影响,急需生态环境部门帮忙。
高新区分局安排专员“争分夺秒”进行对接,经分析研判,该项目情况符合我市正在创新试点的“环评与排污许可证核发一体化办理”相关要求。于是,工作人员立即为企业提供了“两证”一体化办事指南,并指导其做好材料准备和网上申请工作,力争“一套材料、一窗受理、同步审批、一次办结”,破解了企业重复提交材料等难题。为让企业在最短时间内拿到批复开工,工作人员按下“加速键”,压缩审批时限,将原先办理环评到公示,以及排污许可证核发的总耗时,由原先21个工作日缩至8个工作日。这也是我市生态环境系统今年完成的首个环评与排污许可证核发一体化办理项目。
近年来,市生态环境局为方便企业,建立起内部联审联动机制,压缩审批时限,将排污许可证申领办理时限由法定的30个工作日缩至8个工作日。同时不断推进排污许可证与各项环境管理制度的衔接融合,部分区市陆续开展环评审批与排污许可证核发一体化办理的尝试,市南、高新区、城阳、即墨、莱西分局分别制定各自的办理流程,推动两项行政许可事项的审批联动和衔接融合,为更多企业送去“红利”,推动项目尽早落地投产。
“近年来,我们陆续出台一系列改革服务举措,受到经营主体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杨钊贤表示,今年又出台了“17条措施”,以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优化和扩大政策的应用范围,打造高效便捷的政策环境。更多“立得住、叫得响、真管用”的政策举措的出台,使更多经营主体能够享受到改革的红利。
流程上做“减法”,项目落地按下“快捷键”
随着有关信息公示完毕,位于即墨区的青岛白金啤酒有限公司的新建项目直接拿到了环评批复,从申请到批复仅耗时1天。“即墨区不断推动环评审批制度改革,符合条件的项目可以实施‘区域规划环评+告知承诺审批’,进一步压缩审批时间,加快项目落地速度。”市生态环境局即墨分局副局长唐尧初表示,针对环评存在的“慢”“繁”“难”问题,即墨分局认真抓好各项审批改革政策的落地,积极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利企,力争达到“流程最简、时限最短、服务最好”,全面提高环评审批效率。
项目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生命线,环评审批是建设项目依法开工建设前必须完成的重要一环。我市生态环境部门不断深化环评审批改革,在保障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推动项目尽快落地,为稳定经济大盘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市对建设项目试行“区域环评”+“告知承诺”审批改革,通过简化程序、强化服务,环评审批时限由原来的近20个工作日(含技术评估和公示时间)压缩到1个工作日。截至目前,已有1000余个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手续享受到改革红利。今年市生态环境局继续扩大“区域环评”+“告知承诺”试点范围,新增8个试点园区,全市试点园区总数达到13个,改革红利受益面进一步扩大。
“原本4个项目要分别编制4个环境影响报告并一一报批,现在可以合并成一个编制和报批,极大节约了编制费用和时间成本,真的很方便。”青岛中南产业园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公司运营的中南高科即墨科技创新产业园本次引进4个项目,按照原本的环评审批程序,需要单独办理环评审批,审批通过后才能动工。为让企业“少跑腿”,节约审批时间和成本,市生态环境局即墨分局积极推动“打捆审批”模式落地,将4个同类工程项目环评“打捆”成一个,大幅提高环评审批整体效能。
一般来说, 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复杂、耗时较长、成本较高。我市积极开展环评审批方式改革,在经过前期试点的基础上,今年将环评“打捆”审批实施范围扩大至全市符合要求的产业园区、工业楼宇内,以及等级公路、城市道路、生活垃圾转运站、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项目,最大程度地为项目推进节省经济和时间成本。
项目落地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如何实现再提质、再提速?“17条措施”明确提出,精简环评前置条件,法定需要的相关部门前置意见可并联办理,在取得环评批复前补齐。简化产业园区内项目环评流程,推动各类正规产业园区的认定与建设,对选址在产业园区内的项目,可以简化环评有关编制内容,审批部门可以简化对有关内容的审查。
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强审批要素保障等,推进环评审批制度改革创新,高效服务重点项目建设,通过新办法、新思路、新模式,走出具有青岛特色的环评审批服务新路径。
服务上做“乘法”,推动重点项目加速落地
护航经济发展,服务是关键。全市生态环境部门把服务挺在前,主动开展省市重点工程项目、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项目、民生项目攻坚帮扶,提供“提前服务”“一对一服务”“上门服务”和“现场帮扶服务”等四项服务,同时服务产业“建群强链”行动,做好24条重点产业链全链条环评审批服务。
东岸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综合改造项目,是我市贯穿主城区南北走向的重要城市交通基础设施项目。项目的建设对于改善城区交通环境、加速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市生态环境局严格落实“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提前介入,主动服务,按照“台账拉单列项—跟踪调度进程—专人服务保障”的模式,全程跟进帮助指导。审批人员根据审批程序和重点难点问题,积极协调市评估中心技术人员和相关领域专家提供技术支持,通过问题前置解决、程序并联推进、材料容缺受理等方式不断压缩审批时限,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推进项目建设尽早落地。
在城阳区,省重点项目“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二期工程”尚处于环评公示过程时,市生态环境局城阳分局就会同市评估中心主动提前介入,对项目环评报告进行技术评估,为项目审批至少节约了6个工作日。据了解,城阳分局近年来不断建立完善重点项目服务保障机制,建立台账,定期调度环评手续办理进展情况,安排专人对接服务,推进协调解决问题;建立上市企业服务机制,打通企业环保方面的堵点、难点,已服务企业上市和上市企业29家。
市生态环境局市南分局通过“管家服务”模式,深度融入“暖南”行动,将审批服务触角延伸至工程建设领域,靠上服务,项目跟进审批安排专人跟进对接,实行全过程、全工作日、全天候电话咨询服务,随时解答企业疑惑,指导办事流程。通过这一模式还为建设单位“出谋划策”,帮助协调解决审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市生态环境局市北分局建立重大项目环评服务管理清单,按照“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的标准,持续跟进项目进展,实时掌握项目情况;专人负责,一对一“保姆式”服务。依托重点项目环评手续办理平台,对2023年预开工项目发放重点项目环评审批服务单,逐一对接进行咨询指导。
截至目前,今年全市755个各类重点项目中,已有507个完成环评保障服务。
监管上做“除法” ,打造无事不扰“云上办”
“无事不扰”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原则,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再认识。“17条措施”提出,实施差异化执法监管“扩容”,优先将涉及省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资源要素产出高等符合条件的守法模范企业纳入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对清单内企业原则上不进行现场检查,做到“无事不扰”。推进非现场执法监管“提质”,完善非现场执法工作体系,开展不见面监管的“云检查”。对首次发现的环境违法行为,以督促整改、减轻环境影响为重点,实施“首违不罚”。
执法有力度,服务有温度。近年来,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坚持执法与服务并重,不断亮新招、出实招、打硬招,强化对企执法帮扶措施,为优化营商环境推出一揽子惠企政策,提升排污单位防污治污和自我管理能力,以生态环境高质量管理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日,市生态环境综合执法支队、崂山生态环境分局和崂山区地方金融监管局组织专业帮扶团队,为崂山区一家半导体企业的生产废气、废水和危险废物治理设施运行管理等予以全方位环保体检,提前厘清企业上市障碍,推动企业绿色转型发展。今年以来,崂山分局不断加大对辖区企业的帮扶力度,大力拓展非现场监管的手段及应用,利用污染源在线监控、电量监控等开展非现场检查,转变执法方式避免频繁扰企,同时对轻微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不予行政处罚,目前已免罚企业1家,免罚金额10万余元,展现了执法监管的温度与人性化。
市生态环境局莱西分局实施正面清单制度,重新审核、选定2023年正面清单企业,实现差异化执法监管“扩容”,将10家涉及省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资源要素产出高等符合条件的守法模范企业或项目纳入执法正面清单,优先将其列为生态环境部门评优评奖活动候选对象,充分发挥正面清单示范引领导向作用。今年以来突出精准执法、科学执法,持续优化执法方式、提高执法效能,确定年内入企检查频次同比降低10%的目标,目前已免罚企业3家,免罚金额51万元。
“无事不扰”不等于“不管不问”,一旦碰触底线,则要采取严厉措施,坚决依法打击。市生态环境综合执法支队严厉打击严重危害生态环境违法行为,营造公平公正发展环境。开展全过程、起底式交叉执法稽查,不断规范执法行为。同时日常执法学会换位思考,多替企业着想,多为企业出谋划策,做经济发展的“参与者”;深入企业开展调研活动,了解企业所需,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树立“执法有力度,服务有温度”的生态环境执法铁军新形象。
吴帅 王荣 马云飞 张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