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聚焦

科技引领,锻造海洋经济新优势

——市政协委员围绕“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青岛日报 2022年12月30日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郭菁荔

  依海而生,向海而兴。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是青岛最鲜明的城市特色和最大的本土优势。青岛聚集了全国30%的涉海院士、40%的涉海高端研发平台和50%的海洋领域国际领跑技术,是名副其实的海洋创新策源地、海洋人才聚集地。今年前三季度,青岛33个海洋产业增长面达到97%,实现海洋生产总值3450亿元,同比增长10.2%,海洋产业整体发展稳定向好,亮点纷呈。

  面向未来,深耕海洋、逐梦深蓝是青岛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关键路径、重点任务。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上持续用力。坚持科技引领、产业带动,加快建设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全球现代海洋产业中心等“五个中心”,努力在经略海洋中走在前列。围绕如何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市政协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挖掘、培养复合型人才,引领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当前,海洋新兴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成为海洋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2021年,青岛以海洋设备制造、海洋材料制造为主的相关海洋新兴产业增速达到23%左右,显著高于传统海洋产业增速。但目前海洋新兴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普遍面临着产业规模偏小的现状。”市政协委员、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所长郑轶说,青岛集聚了全国近一半的海洋科技人才,但从事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领域的应用型人才不足20%,尤其在推动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相关人才更是少之又少,难以对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形成有效支撑。挖掘、培养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是破局青岛海洋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

  郑轶认为,应持续完善涉海人才工作体制机制,针对性加大复合型人才的挖掘、培养政策支持力度,建立专门人才库,在市级层面指定部门统筹复合型海洋人才评测工作,为复合型人才脱颖而出建立渠道。在青岛市创新创业大赛中设置“海洋新兴产业”赛道,遴选一批深耕海洋高新技术领域的高端跨界复合型海洋人才。在现有涉海领域遴选一批优秀企业和企业家(创业者),并“建档”跟踪他们的成长,对其选定的海洋新兴产业领域投资项目采用“拨改投”的方式予以支持。

  发挥集聚效应,打造完整产业链条

  “经过长期培育,青岛海洋高端装备领域近年来涌现出一批高科技创新企业,如青岛海舟科技公司的波浪能滑行器和青岛海山海洋装备公司的Argo浮标等,它们在各自的细分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市政协委员,青岛海山海洋装备公司总经理、青岛市海洋装备研究所所长张立杰说,这些企业规模不大,附加值却很高,属于“小而美”的企业。但是这些属于相同应用领域的企业,并没能产生汇聚效应。他建议,在蓝谷打造海洋高端装备产业园区,利用青岛在海洋领域的创新优势和市场优势,集中引入头部企业、整合上下游资源,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围绕我市海洋产业优势,结合具体海洋高端装备研产流程,通过打通孵化、培育、测试、复用等流程,打造出一套可共享复用的保障通道。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我国最具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青岛拥有一批“国字号”涉海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海洋药物研发领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口腔海洋药物产业仍属于空白。市政协委员,青岛市口腔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王万春建议,加大对口腔研究的科技支持和资助力度,对青岛市口腔海洋药物创新中心实施科技立项。打造医院与高校、研发机构深度融合的创新型研发平台,加快推动口腔海洋新型药物和生物医用材料研发,打通口腔海洋药物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关键通道。引进国内知名口腔材料设备生产企业,鼓励产业集群发展,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供应链资源集聚,促进国内更多的药物临床研究成果在青岛集聚转化。

  发挥优势,做好“经略海洋”文章

  “面对经济发展需求与当前的减排压力,引入市场手段发展海洋碳汇是新时代、新技术条件下高效实现碳中和的必经之路。”市政协委员,山东大学校长助理、青岛校区常务副书记邢占军建议,青岛是全国海洋研究与海洋数据监测的科技高地,应建设海洋碳汇数据监控平台、建立海洋碳汇基金、打造海洋碳汇交易信息平台、完善海洋碳汇交易机制,为试点建设全国海洋碳汇交易市场奠定基础。“可选择典型近海区域建立海洋碳汇示范区,实施‘减少陆源排放,增加近海碳汇’生态工程,在对海洋碳汇的直接相关主体开展生态补偿的基础上,建立海洋碳汇与碳排放权的置换机制,增加参与海洋碳汇的社会资源,推动海洋碳汇监测技术、评估方法、生态修复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等多类技术同步发展,实现国际领先。”邢占军说。

  青岛依海而生、因港而兴。港口是青岛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作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外贸口岸,山东港口青岛港1-11月货物吞吐量为6.1亿吨,同比增长4.0%。在复杂的疫情形势下,山东港口青岛港助力外贸企业保市场、保份额,保障了物流链、供应链的稳定畅通。市政协委员,青岛新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李永翠建议,“面对疫情防控的新形势,海港管控部等相关疫情防控主管部门可动态优化调整针对外贸货物、外贸船舶的精准防控政策,促进青岛外贸经济稳中向好。提升港口物流效率,助力青岛不断巩固北方第一大外贸口岸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