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农村生活污水 助力乡村生态振兴

青岛日报 2022年11月26日

  孟密密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提升人居环境的惠民工程。青岛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纳入“十四五”规划。近年来,青岛市即墨区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契机,统筹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各项重点工作,助力乡村生态振兴。

  顶层设计,提前布局。即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前谋划和布局。一是出台政策文件:2018年编印了《即墨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19年制定了《即墨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2021年出台了《即墨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三年工作实施方案》,作为农村污水治理的指导性文件。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梯次推进,绿色发展”的原则,系统分析污水治理模式,结合既有设施建设情况,科学布局规划,将全区涉农村庄近30万幢房屋全部纳入治理范围,对200多个涉农村庄治理改造。二是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厕所革命”等紧密结合,启动农村污水治理工程。截至去年底,共完成18处设施新建工作和部分既有污水处理设施提升改造,28处污水处理设施日处理能力达2.3万吨。

  成立专班,统筹完善工作机制。一是成立领导专班。即墨区成立以区长为组长、区委副书记和分管副区长为副组长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不定期到现场调研治理工作,形成整体推进合力。领导小组下设的指挥部主要负责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制定重要政策,协调解决重大问题,保证项目顺利推进。涉及重大设计、投资变更等事项,由领导小组研究解决,从制度上给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提供保障。二是动员基层,统筹推进。各镇街同步成立工作专班,全面负责本辖区农村生活污水收集治理工作以及辖区内相关项目质量、安全、进度、纠纷调处、信访维稳等工作;各治理村庄成立由老党员、退休教师等组成的3-5人协调监督小组,既负责本村施工协调工作,又对工程的施工质量和安全进行群众监督,并提出合理化建议。通过统筹区、镇街、村庄三级行政资源和社会资源,汇聚群众力量,迅速打开工作局面。

  因地制宜,优化污水治理模式。根据即墨区农村的地理位置、地质情况、人口分布、生活污水总量等情况,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对所有治理村庄按照同一标准设计的同时,充分尊重村庄现状,逐村出具设计方案,建设过程中不断优化深化污水治理模式。当前农村污水治理的主要模式有三种:一是“管道+设施收集处理”模式,村内铺设污水管网,将污水集中到污水处理站后再统一处理;二是“管道+市政管网”模式,将污水管网就近接入市政污水管网内;三是“管道+收集池专业抽运”模式,村庄产生的生活污水经管网汇聚到集水池,通过吸污车抽运至就近的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无害化处理。对既有的污水处理模块升级改造,同时稳步实施模块新建工作。

  政府主导,市场运营。采取“区国有公司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建设农村污水收集管网和配套设施。积极主动对接国开行青岛分行,研究县(区)域垃圾、污水处理“百县千亿”工程试点政策。通过该模式拓宽融资渠道,减少政府财政支出的同时,充分发挥社会投资人专业优势,提高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加快项目建设并投入使用。助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这项民生工程落地落实,助力生态文明及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去年,全省生态环保重大工程项目融资现场会(东片)暨青岛市生态环保重大工程项目融资签约仪式在即墨区召开,省生态环境厅对即墨区高标准建设和融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并作为示范典型在全省推广。

  管建并重,优化升级。即墨区通过搭建智慧管理平台,实现智能化管护。针对农村污水量大面广、水量分散、管理困难等特点,结合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新模式,搭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智慧管理平台,以5G技术为驱动、以大数据算法为内核,采用“两级架构”(区级和村镇级)、“1+N模式”(1个智慧平台+N各镇街污水收集处理业务),实现运行控制一体化、车辆调度系统化,彻底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智能化管护。出台《即墨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办法》,建立完善全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维专业管理和日常管理相结合的长效管理机制,统筹设施和管网运维、资金保障、考核机制和各级责任,巩固治理成效。

  (作者单位:即墨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