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丁倩倩
近日,有投资者称购买的一款3个月期理财产品到期,15万元本金却只收益150元,年化收益仅为0.4%,与活期存款利率相当。
收益微薄尚不是当下理财产品面临的最大挑战,根据Wind统计,截至11月17日15时,全市场34382只银行理财产品中,近一周总回报为负值的约13295只,占比38.6%,有2024只理财产品跌破了净值。
今年以来,“理财破净”频频成为热点话题,曾以“稳健”著称的银行理财以微收益甚至负收益让投资者领教“打破刚性兑付”新面孔。理财公司和业内人士均表示,本次理财产品大幅回撤,首因是债券收益率上升引发的净值波动,是市场自身调整的表现,并劝慰投资者不必恐慌。但投资者在被“教育”的同时,也提出疑问,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是否可以更完善,不要让投资者亏得“稀里糊涂”。
市场利率和投资预期调整导致债市下行
理财产品主要投向存款、债券等固收类资产。对此次理财产品净值大幅回撤,中邮理财解释,债券价格受市场利率、宏观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产生波动,进而传导到产品净值。
债市市场从11月11日开始下跌震荡开启,并于11月14日跌幅加剧,创下债市6年最大单日跌幅。受债市影响,债基也难以幸免。根据Wind数据,截至11月16日,在全市场共计3020只纯债基金中(A与C份额分开计算),有2653只纯债基金近一周出现负收益,占比超过87%,平均跌幅达到了0.46%,甚至有些短债基金创下成立以来最大回撤,而投向这些债券和债基的理财产品净值也相应下跌。
一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此次债市波动主要受市场利率和经济好转预期影响。债券价格和市场利率呈反向相关关系,当市场利率快速攀升时,债券价格下跌,理财产品净值随之下跌。11月份以来市场利率上行,如10年期国债利率从11月1日的2.66%上升到11月17日的2.84%,导致与之反向相关的债券价格承压;此外,近期优化疫情防控“二十条”和支持房地产平稳发展的“金融16条”等利好政策相继发布,市场对经济恢复的预期有所抬升,更看好权益市场,打破了二季度以来的债市牛市格局。在债市连续回调后,银行理财和债券基金净值回撤引发较大赎回压力,导致债市抛压加剧,并进一步引发负反馈。
银行理财大幅回撤,投资者恐慌集中赎回,给银行带来了较大压力。11月16日,招银理财的一只中低风险的理财产品因触碰巨额赎回上限,导致产品暂时无法赎回。招商银行客服人员回应,这种情况由当天客户对理财产品的集中净赎回额超过上一个交易日余额30%导致。面对投资者的情绪,中银理财、工银理财、中邮理财、兴银理财等理财公司纷纷出面安抚投资者,在快速回撤之后投资者无须悲观,应静待市场企稳。他们普遍认为,在逐渐消化政策预期后,市场预计将回归现有基本面,产品净值表现也预计将逐步修复。
规范信披也是教育投资者的重要工作
有部分业内人士将此波理财产品破净潮视为3月“破净潮”的延续。
理财产品一向以“稳健”著称,为何会频频出现破净,让投资者生出“炒股”的错觉?最重要的原因是理财产品“净值化”取代了以往人们对其“另一种储蓄”的定位,产品净值化,意味着底层资产的收益会按照公允价值实时反映到理财产品的收益上,只要底层资产的价格有调整,理财产品的收益就会出现波动。
但除产品净值化以及市场调整等外在原因外,投资者也向理财产品管理人提出质疑——亏得稀里糊涂,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亟待规范。
按照《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商业银行披露的理财产品定期报告中,应当包括理财产品的存续规模、收益表现,并分别列示直接和间接投资的资产种类、投资比例、投资组合的流动性风险分析,以及前十项资产具体名称、规模和比例等信息。但在实际运作中,部分银行理财产品只定期披露理财净值,投资去向等信息难得一见,也难怪投资者表示亏得“稀里糊涂”。
财富管理市场研发机构普益标准于今年4月发文称,资管新规以来,银行理财整体运营能力有所提升,“但需要注意的是,银行理财运营端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信息披露规则和渠道不统一、数据的获得性和可比性较差,估值核算、风控系统及数据中心建设情况有待提升等。”
面对债券市场的急跌,近日央行进行大量流动性投放,同时,央行、证监会、外管局发文打出债市高质量发展的组合拳,推动市场已经逐步平稳。
信息披露工作也有好消息,日前,中国银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峰在会上透露,中银协正研究制定《理财产品信息披露指引》,将增强金融产品和市场的透明度、完善并统一信息披露机制和标准,减少产品发售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消费者更好地做出知情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