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眼

普惠金融如何走得更快更远

青岛日报 2022年11月24日

  □莞棋

  受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国际形势复杂严峻等诸多超预期因素影响,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遭遇生产经营困难,银行业资产质量普遍承压。就此,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等部门先后发布多项措施,鼓励中小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金,制定差异化考核标准,提升机构服务小微企业能力。

  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近日介绍,今年前三季度,国有大型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8.36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89万亿元,已超额完成全年1.6万亿元增量目标。6家国有大型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合计占全部普惠小微贷款余额的36.46%,占比较上年末有所上升。

  除增量之外,实际上,今年以来小微贷款成本持续下降。当前,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处于有统计以来低位。今年前9个月,国有大型银行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仅为4.04%。

  在振兴实体经济的当下,普惠金融如何才能走得更快更远备受关注。

  要让普惠金融切实惠企,必须发挥各类银行机构的作用,提高机构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换而言之,除持续释放支持小微企业的政策红利外,还需建立健全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长效机制,推动完善贷款担保、尽职免责、不良核销、资本占用等配套机制,普惠金融才能实现可持续,也由此才会走得更快更远。

  普惠金融发展对金融基础设施有较多要求,小微企业受经营规模等因素限制,财务制度、信息披露不健全,导致金融机构在融资支持小微企业中往往因为信息不对称而面临更大风险,不利于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也正是从这个角度看,需要不断健全普惠金融发展的基础设施。如在小微企业的信用信息散布于工商、税务、海关、工信、监管等多部门的情况下,政府部门主导加快公共数据资源的整合和共享,让金融机构在发展普惠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时能够更方便快捷地获取客户信用信息,提高业务发展效率和风险防控成效。

  此外,小微企业经营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且往往缺少足值的抵押物,难以在金融机构和小微企业间形成风险分担机制。这也意味着,如果缺少风险分担补偿机制,将加大商业性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压力,影响商业可持续。为此,一方面要推动金融机构在普惠金融发展中积极开展商业合作,基于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优势和风险偏好,按照商业化原则建立风险分担机制;另一方面当强化政策的正向激励作用,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等,有效分担成本,弥补单纯依靠市场机制进行金融资源配置的不足。

  金融机构在结合自身优势,积极发力普惠金融的同时,还需要积极探索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应用,创新更多线上金融产品,依托科技手段替代人力资源投入,在延伸普惠金融服务半径,提高服务效率,强化风险防控,拓展普惠金融服务广度和深度的同时降低金融交易成本,增强金融机构自身发展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性。

  可以预见的是,在落实落细各项金融纾困政策的同时,金融机构用好创新手段,形成新的普惠业务模式,为更多小微企业提供更切实的服务,普惠金融走得更快更远应是顺理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