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市实验小学:

深耕“实验”田,结出优质教育之果

青岛日报 2022年10月31日

  ■图为胶州市实验小学2021年度最美教师颁奖仪式。

  □青报教育在线  高晶欣

  作为一所有着70余年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人文精神内涵的名校,胶州市实验小学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全国少先队红旗大队、全国红十字先进集体、全国创造教育实验基地、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教育教学先进集体、山东省校本培训示范学校、青岛市教学示范学校……这些闪光的荣誉,就是学校在教育改革之路上深挖“实验”二字精神内涵,强师兴教,赋能课堂,结出的优质教育果实。

  “和谐”为基,做教育发展的探索者

  追溯胶州市实验小学中的“实验”二字,还要从1949年建校说起。彼时,在胶县,学校凭借“高配”的硬件、师资和优质的教育教学质量赢得了百姓的好口碑。1982年,学校成为胶州市教体局直属小学、教学实验基地,定名实验小学。作为胶州市第一所实验小学,她引领一批批“实验人”打造教育样板,辐射带动胶州市小学教育发展的使命也由此开启。

  说起老一辈“实验人”,校长代洪霞满是敬意。在她看来,“实验”二字,代表着严谨、求实、探索、爱生的精神,而这样的“实验”精神就是从老一辈那里传承下来的。回忆起26年前刚刚踏进实验小学校门任教的情景,和谐向上的教学研究氛围令代洪霞记忆犹新。“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会认青年教师为徒,毫无保留地手把手指导培养;各学科老师每周都会在固定时间开展教学研究,常常会因为一个知识点该怎么教争得面红耳赤,反复打磨找到最优解后都兴高采烈起来。”

  上世纪80年代,实验小学便率先探索“青蓝工程”“集体教研”,对教育教学追求极致的精神也影响了一代代“实验人”。如今,在“和谐教育”理念引领下,胶州市实验小学成立教育集团,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团队发展迈进了新阶段。集团为每位教师的专业成长设置了成长档案,通过师徒结对、阅读活动、教学比武、外出研修等方式为教师的终身发展搭台子、铺路子、架梯子、开方子。集团还本着“评价团队,才能形成团队”的指导思想,制定了和谐年级组、和谐搭班团队、和谐班集体、和谐学科组、魅力教师等评比细则,着力打造幸福和谐团队。

  教研为本,做教育实践的奋进者

  教学能力提升迅速是一年级数学教师王培培在实验小学任教两个月来最深刻的感受。之所以能获得这样的成长,王培培认为这得益于学校对教学研究的关注。“师父巩汉娥经常推门听课,听完课后会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方法设计做出细致的点评,后期学校还会跟踪我是否修正了教学中的问题。这也让我的专业发展更扎实。”

  教学研究是实验小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学校精研细磨每个学科、每个老师的每一节课,形成了“螺旋研讨”集备模式,即一节课要经过教师第一遍试教、大家共同听课、课后集体研讨、第二次试教、课后反思、再试教……直至教研组内所有老师认为打磨出了一节“示范样板”。

  一场场教研活动,磨砺出了教师教学的真功夫,一批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目前,全校有5人获国家级荣誉称号,10人获省级荣誉称号,100多名教师获青岛市、胶州市优秀教师、教学能手,出示胶州市级以上公开课200余节,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教育教学论文700余篇……

  融合课程,做教育改革的先行者

  2015年,由实验小学的孩子们设计的智能机器人在“亚太青少年机器人竞赛法国国际赛”大展风采,一举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胶州秧歌“扭”上了国际舞台。这也是实验小学将创客与艺术学科教育融合,对融合课程的率先探索。在代洪霞看来,小学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启蒙阶段,跨学科融合教学会唤醒孩子更多的智慧。

  跨学科融合意味着要推倒学科间的“围墙”。学校该如何做?实验小学给出的答案是:重塑教学生态。学校提出跨学科教研模式,要求学科教师在开展教学研究时从整体、联系的角度,统筹思考课程内容与整个单元乃至本学科其他内容的联系,各学科专业教师相互培训学科知识,从构建“主题式课程”出发,设计与其他学科融合的教学体验活动。

  如在“节约能源”的主题式课程中,数学、道德与法治和科学老师同备一堂课,课程以数学学科的“用字母表示数”的学习为基础,把节能减排的问题情境与水电知识相融合。如此一来,教育更贴近生活,学生也能站在全学科的高度上达成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