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院士校长”

青岛日报 2022年10月31日

  赵黎

  随着中国科学院院士叶玉如履新香港科技大学校长,今年至少已有16位两院院士履新高校校长(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黄如担任东南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徐春明担任山东石油化工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毛军发担任深圳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陆林担任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龙腾担任北京理工大学校长……进入2022年以来,高校人事调整密集,一批在学术领域卓有成就的科学家走上了大学校长岗位,“院士校长”现象颇受关注。

  院士是我国科学技术方面和工程科技领域的最高荣誉称号,两院院士是我国科研队伍的领军力量,在科技攻关、战略咨询和弘扬优良学风中引领示范,作出突出贡献,是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

  院士治校,一上任就吸引了大量关注。对学校来说,这是好事。院士“掌舵”更能彰显学校的高水平,通过院士校长的影响力提升学校的影响力,给学校带来更多资源,并带动学校的学术研究提升档次,这也是任命院士校长的初衷。院士出任校长还释放了一种“信号”:这是“汇聚人才”“争创一流”“科教融合”的“抓手”。特别是在一些地方高校,对院士校长的“重用”更体现了地方对人才的渴望。

  但是对于院士当校长,学界也有不同的声音。院士的科研水平毋庸置疑,每个人都在某个领域有着不小的成就。但高校校长是行政管理岗,日常工作是服务和管理学校,和院士的科研工作并不对口。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就指出,院士能做好学术研究,不代表能管理好大学。毕竟,管理一所大学,与开展学术研究是两回事。如果院士担任校长后,还继续从事学术研究工作,不但占用科研时间,还可能影响到对管理学校的投入。

  从世界范围看,很多一流学者在担任大学校长后,便不再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甚至不再带博士生,而是全力做好学校管理和师生服务。这就避免了利用权力为自己的学术研究谋求更多资源,避免行政权和学术权、教育权不分。

  其实,院士校长在青岛并不是新鲜事。管华诗院士曾任中国海洋大学校长,郝芳院士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长。曾有人问管华诗院士如何处理好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关系。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校长是我现在的首要身份和职责,因为它关系到整个学校的发展,所以我把主要精力都用在学校管理上。其次是教学,保证不误人子弟。再次是科研,要在业余时间,特别是晚上挤时间去实验室。”

  是管理大师又是学术大师的人才不好找,好校长也并不是“学术水平越高越好”。校长的首要职责是管好一所大学,所以聘用校长时,管理能力一定是在学术能力之前考虑的因素。教育在破除“唯帽子论”,大学校长更应如此。

  值得关注的是,9月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院士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让院士称号进一步回归荣誉性、学术性。期待院士为科技和教育作出更多的贡献,而我们也不必执着于院士校长的“标配”,不管校长是不是院士,能让学校发展好的就是好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