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研究员王军成:

奋力突破海洋监测关键技术

青岛日报 2022年10月23日

  ■王军成参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勋祥

  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走出人民大会堂后,党的二十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研究员王军成深感使命在肩,豪情满怀。

  “作为一名海洋科研工作者,在人民大会堂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所作的报告,我感到非常自豪,非常振奋,备受鼓舞!”王军成说,过去一周,大家都在热烈讨论报告,一致认为大会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必将极大地鼓舞和振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起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对此,王军成感触良多。40余年来,他带领团队破解海洋监测关键技术问题,自主研发出系列化、谱系化海洋气象水文生态监测装备,打破国外垄断,推动我国海洋环境监测浮标网规模位居世界第二。可以说,正是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我国的海洋监测浮标产业才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精。

  “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的国产浮标装备和相关技术应用几乎为零,而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业务化的浮标监测网。”王军成回忆说,1986年,我国开始实施“七五”科技攻关计划,研制海洋装备是其中一项任务。浮标是海洋环境探测、监测的基础海洋装备,也是最重要的装备之一。经过长期的研发、海上实验、再改进,王军成带领团队研发的浮标样机在海上正常工作的时间越来越长,一开始是半年,后来延长到一年,最后是两年甚至更久。在此基础上,1993年,王军成团队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业务化运行的大型海洋浮标系统,突破了海上生存关键技术,能够在恶劣的海洋环境下正常运行,实现了基本海洋数据的监测,技术性能、工作可靠性、实用性、数据准确性和回收率等综合性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目前,我国在海上布放的业务化运行浮标有200多套,而王军成团队的研发成果占九成以上,全面支撑了国家海洋环境监测浮标网建设,每天向国家海洋局和中国气象局传输约3万组气象水文数据,为海洋预报、科学研究、海上石油开发、港口建设等提供着珍贵的海洋水文气象资料。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当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加快加深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必将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王军成表示,近年来围绕现代海洋监测智能化、精细化的新需求,他带领的研究团队正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新型智能海洋浮标研发。2021年,研制出的超大型浮标综合观测平台布放到青岛小麦岛海域,该平台在观测参数数量、智能化程度等方面比常规海洋浮标有明显优势,解决了系统软硬件功能单一、扩展能力弱、“信息孤岛”等问题,构建了网络分布式的智能化数据采集控制架构平台,具备了在办公室就能实时监控和操作海上浮标各类设备的能力。

  虽已年近七旬,但王军成在浮标研发的路上依然笃行不怠。“在新征程上,我们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自立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王军成表示,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继续在科技攻关的赛道上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努力拼搏,超前谋划海洋领域原创性、前瞻性、颠覆性技术研究,奋力突破海洋关键技术和国产化海洋监测装备难题,不断提高海洋环境监测的自主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