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人民干好这件头等大事
青岛日报 2022年09月23日

  9月23日,秋分,我国将迎来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放眼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稻浪随风起伏,玉米长势喜人,田野上铺展着丰收的图景。

  粮稳天下安。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在四川考察粮食生产时指出:“我们有信心、有底气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乌克兰危机、极端天气频发等背景下,我国夏粮实现增产,秋粮克服多重挑战,丰收有基础、有希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带领亿万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

  今年粮食问题备受关注。国际粮价高位波动,农资价格大幅上涨;去年秋汛造成我国三分之一的冬小麦晚播、长势复杂。粮食压舱石能否稳得住,直接关系经济基本盘。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不能认为进入工业化,吃饭问题就可有可无,也不要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要未雨绸缪,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

  14亿多人口要吃饭,这是中国最大的国情。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出席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对“三农”工作和粮食生产、粮食安全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

  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三农”工作阐释了五方面重大问题,将“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放在首位,强调“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2017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要部署,强调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

  2020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作出重要部署。在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方面,总书记指出:“我反复强调,粮食多一点少一点是战术问题,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今年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充裕功不可没,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从2013年至2022年,连续10个中央一号文件全面部署“三农”工作,围绕抓好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

  为做好今年粮食生产,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中央财政分三批累计下达补贴资金400亿元,缓解农资价格上涨带来的种粮增支影响;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分赴田间地头,推动小麦促弱转壮;农业农村、水利、应急、气象等部门加强会商和预警、因地制宜抗旱减灾……

  春去秋来,夏粮产量在去年高基数上再增产,秋粮丰收在望,有力检验了我国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证明了我国有措施、有能力确保粮食稳产增产。

  10年来,各地各部门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加快良田建设,完善水利基础设施,推动现代种业和农业机械化发展,构建保障机制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有关部门制定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规定配套考核办法,推动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共同扛稳粮食安全责任。各地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之路。

  10年来,我国粮食产能再上一个千亿斤新台阶,越来越多绿色优质粮食产品摆上百姓餐桌。2021年粮食产量连续第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83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国家仓廪充实,为经济社会行稳致远夯实了根基。

  “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

  秋日的松辽大地,金风送爽,丰收在望,洋溢着黑土地的芬芳。吉林省梨树县梨树镇泉眼沟村,路边“田长制”公示牌高大醒目、内容清晰:从县级总田长到乡镇田长再到村级田长,姓名、职务、联系方式、职责、目标,一目了然。

  东北是世界主要黑土区之一。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踏上梨树县的黑土地,在一片玉米地里同农业专家细细攀谈,深入了解黑土保护的“梨树模式”。

  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留给子孙后代。”

  民以食为天,粮以地为本。我国耕地家底并不丰厚,占世界9%的耕地,要养活世界近20%的人口,人地关系紧张是基本国情。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农民可以非农化,但耕地不能非农化。如果耕地都非农化了,我们赖以吃饭的家底就没有了。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全面压实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责任,中央要和各地签订耕地保护“军令状”,严格考核、终身追责,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严格落实党中央要求,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

  2019年8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土地管理法的决定,“永久基本农田”取代了原来的“基本农田”,体现了永久保护理念。

  去年12月,自然资源部通报100起涉刑土地违法案件,涉及31个省区市,包括企业法人代表、投资者等160余名自然人入罪获刑。

  耕地保护,既要守住红线,也要提高质量。

  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个重要抓手,要坚定不移抓下去,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这个决心一定要下,该拿的钱一定要拿!要把黑土地保护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把黑土地用好养好。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粮食产量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粮食商品率高,是保障粮食市场供应的重要来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今年6月,我国第一部国家层面的黑土地保护法诞生。从初审到三审通过,“小快灵”的立法实践仅用半年时间。除了为黑土地保护立法,各地还加强土壤监测、设立“田长制”、采取保护性耕作方式、增施有机肥,多措并举守好大粮仓。

  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以土地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土地复垦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为核心的耕地保护法治体系;民法典、刑法对耕地保护进行了明确规定;加快制定中的粮食法也强调耕地保护。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通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成了一大批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优质良田。到今年末将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稳定实现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

  “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我国农业科技进步有目共睹,但也存在短板,其中最大的短板就是种子。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良种技术攻关,靠中国种子来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海南考察,第一站就来到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的“大脑”——三亚市崖州湾种子实验室。总书记说:“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

  早在4年之前,习近平总书记就来到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沿着田埂走进“超优千号”超级水稻展示田,听农业科技人员讲稻谷。听到我国科研人员培育的超级杂交稻品种屡创世界水稻单产最高纪录,总书记十分高兴,指出“要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被列为“十四五”开局之年要抓好的八大重点任务之一。会议提出,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强种子库建设。要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2021年7月,中央深改委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2022年3月,新修改的种子法正式施行。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

  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大部署为种业发展指明了方向。种质资源收集与保护、突破性品种选育、前沿育种技术研发……各个环节久久为功,我国现代种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推动更多良种走向沃野。

  如今,我国形成了以海南、甘肃、四川三大国家级育制种基地为核心,96个制种大县和120个区域性基地为骨干的种业基地“国家队”,国家级基地供种保障能力提高到75%。节水小麦、优质水稻品种选育取得新突破,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保证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科技赋能种业发展的同时,也在农机农艺、农业技术推广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落地。

  新修的排水沟渠开阔通畅,田间还配备了小型气象站和土壤墒情仪;农民打开手机通过“云上巡田”,就知道庄稼缺水还是缺肥;扫一扫二维码,城里人可以查到自己吃的粮食长在庙前村的哪块地……在国家级制种大县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的五沟镇庙前村,万亩良田正在孕育着新的收获。

  10年来,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7个百分点,超过61%;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超过97%、90%和85%……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有力保障粮食产量连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要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

  “真没想到!总书记会给我一个普通农民回信!”今年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安徽省太和县种粮大户徐淙祥回信,让这位当地种粮大户很意外,也很感动。

  11年前,习近平到太和县旧县镇张槐村考察时,曾向徐淙祥和乡亲们了解小麦种植情况。今年夏天,徐淙祥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表达了继续做好农业研发推广工作,带动更多农民多种粮、种好粮的决心。

  总书记在回信中说,这些年,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举措,就是要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是要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日子越过越好。

  一纸书信,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亿万农民的深切关怀和对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

  保障14亿多人的粮食安全,必须回答好谁来种地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到农村调研,在很多村子看到的多是老年人和小孩,年轻人不多,青壮年男性更是寥寥无几”“农业后继乏人问题严重,这的确不是杞人忧天啊!”

  在这次会议上,总书记强调,“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一定要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这方面,既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也要加强政府支持保护”“怎样实现农民增收和粮食增产同步发展?这是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粮食生产一大软肋是生产成本偏高,解决办法还是要创新经营方式,要培育好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健全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把一家一户办不了、办起来不划算的事交给社会化服务组织来办。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稳步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水平,完善稻谷补贴、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等政策,推动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现主产省产粮大县全覆盖,让农民种粮能获利、多得利。

  我国加大力度支持农民教育培训,构建高等农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素质农民培育的协同发展格局,以培育计划为抓手,每年培训农民达到100万人,农民总体素质明显改善。

  近些年来,各地创新经营方式,培育好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将先进适用品种技术装备和组织形式导入小农户,培育95万多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服务带动小农户超过7800万户。

  为了给农民吃上“定心丸”,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政策,提出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2018年12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改的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入法。这项重大制度创新,为推动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推动粮食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筑牢了根基。

  保障14亿多人的粮食安全,既要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也要让节约粮食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节约粮食,围绕浪费粮食问题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多次强调要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推动建设节约型社会,并以身作则在全社会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新风尚。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部门不断加大厉行节约力度,取得积极成效。2021年10月,中办、国办发布《粮食节约行动方案》,明确到2025年,粮食全产业链各环节节粮减损举措更加硬化实化细化,推动节粮减损取得更加明显成效。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

  金秋时节,希望的田野弥漫着丰收的气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亿万中国人民辛勤耕耘、不懈奋斗,一定能够牢牢守住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国之大者”,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新华社记者(新华社北京9月2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