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时服务 延伸幸福

青岛日报 2022年09月19日

  赵黎

  新学期,岛城家长的最大感受是娃的放学时间晚了。课后服务延时,小学生基本在4点30分左右离校,初中在5点30分左右离校,部分学校还试点设置了晚自习。

  不同于之前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如今的课后服务更有组织性。例如,小学的校内托管分成了两个阶段,3点50分到4点30分是第一阶段,4点30分到5点30分是第二阶段。学校建议,没有特殊情况的学生选择参加第一阶段的课后托管,确有需要的学生可以继续参加第二阶段的课后托管。延时服务运行一段时间之后显示,大多数学生选的是第一阶段托管。

  延时服务好不好?家长的反响鼓舞人心。“以前把孩子接回家,家长既做保姆又做老师,有时候还得当‘警察’。这下好了,回家的时候孩子作业已经做完,家长可以安心做回家长,只管饮食起居。”“学校以前就有托管,但孩子听说是自愿参加,坚决不肯留下,现在同学们都留下了,他也就随大流了。”家长的感受无疑符合“双减”政策的预期。教育部2021年印发的《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中明确,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小学其他年级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60分钟;初中不超过90分钟。从放学到4点40分,一小时的时间足够小学生做完书面作业,其中遇到的问题可以由老师现场解答。专业的事情留给专业的人做,不用辅导作业的家长们尽可以享受“母慈子孝”的温馨时刻。

  延时服务还大大压缩了课后辅导班的时间。从前,学生3点半放学,一出校门就被各种校外托管或是校外辅导班无缝衔接接进了校外教室。由于“校外辅导班讲得多”,家长们多抱着“多学点”“提前学”的心态,把孩子的课后时间填满。如今课后服务延时,“双减”的新节奏让补课、辅导的那根焦虑的神经慢慢放松。

  不过,在延时服务的利好之下,还有一些细节需要考虑。学生在校时间延长,下午困不困?肚子饿不饿?这些问题应在安排午休、午餐时考虑充分。老师志愿参与延时看护,正常的集中备课、教学研讨时间就要被占用。有学校拿出代替方案,将教研活动安排在某一科老师们没有课的时间段,但只要学生们还在学校,老师们就免不了牵挂,原本可能展开讨论的课题也要卡着40分钟结束,效果如何保障仍需探讨。为了契合学生的学习节奏和需求,多数学校在第一阶段课后服务时间安排语数英老师负责看护和辅导,主要解答学生在作业中遇到的问题,第二阶段课后服务则由音体美老师担纲,进行“十个一”的拓展活动。有校长坦言,因为疫情防控原因,学校只能请本校老师参与课后服务,“幸好参与第二阶段托管的学生数量不多,我们可以合班,否则学校的音体美老师数量不足,无法完成服务。”因此,教师编制、教师资源的流动等问题也应根据课后服务延时的需求做出调整。

  课后服务延时是全国普遍推行的做法,北京、上海等城市开展较早。作为弥补,这些城市启动教师弹性工作制,老师可以选择在没有课的工作日延后上班时间,或是延长午休、调休时间。但许多教育人士表示,这种办法实际操作起来难度不小。课程表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特别是语数英老师,每天的工作量本来就排得较满,要想调休,会给其他老师带来负担。

  把好事做好,需要老师的付出、学生的投入、家长的理解,更需要主管部门的智慧。让学生在校时间有获得感,让老师延时服务有幸福感,让社会对教育的满意度节节攀升,是一项不简单的系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