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巧妮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历来是我们党和国家教育的根本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立德树人”明确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中小学是思政课程开展的重要阵地,要把“立德树人”的总目标全方位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于教育各领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
课程思政融入学科教学课程的青岛优势
在高中阶段实现课程思政融入学科教学,是践行“立德树人”总目标的必然途径,要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将课程思政切实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
一直以来,青岛高度重视思政教育在普通高中的传承和创新,努力挖掘道德楷模的力量,打造课程思政平台,在课程思政融合等方面努力探索。一方面,充分发挥独特的地方课程资源,以及青岛山炮台遗址、党史纪念馆等红色革命文化遗迹,在课程思政融入、地域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青岛一中的国防特色、青岛十七中的美育特色、青岛三十九中的海洋特色等,打造出全省乃至全国闻名的品牌课程;另一方面,根据各自不同的教育特点,很多学校创造出独有的将课程思政融入学科教学课程的做法。如青岛十七中通过开展“课程思政融入学科教学的‘三全育人’体系探究”,明确“育德励志”的德育品牌和“同心筑梦”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品牌,通过“以点带面,分层分类”的策略,把形式多样的活动和教育整合成课程,找到课程思政开发与实施的切入点,推动课程思政建设。
课程思政融入学科教学的策略探究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为主线,以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发展潜能为重点,将课程思政融入学科教学,是青岛市中小学课程思政融入学科教学的策略探究方向。在具体实践中,表现为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将德育目标分解为养成习惯、塑造品质、培育信念三个维度,坚持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有机融合,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构建起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体系,形成全方位协同育人效应。
第一,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深入挖掘课程思政资源,发挥课程思政实效。近年来,青岛市中小学坚持思政育人的理念,将“学科教学”向“学科教育”转变作为课程改革的核心。各校努力推动课程思政与学科教学同向同行,实现“立德树人”目标。通过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实践和教学组织方面的改进和优化,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和价值元素,实现课程思政与学科教学协同育人。如诵读国学经典汲取历史文化积淀,在日积月累的感悟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师带领学生鉴赏诗词文赋同时开展“与经典文人对话”读写活动,在活动中升华对历史的崇敬之心等,通过润物无声的教学方式,实现课程思政与语文学科的协同育人。
第二,实施课程思政有效延伸,搭建课程思政拓展平台,构建全方位学科育人体系。当前,课程思政以生活化、实践化、自主化为特色,以目标、内容、路径、评价推进为体系,以行为规范、班级建设、课程融合、实践探索、全员合力为突破口,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课程思政工作。学校教学不再局限于45分钟的课堂学习,学校的课外活动课、校本课程、社会实践课程都立足于迁移知识与能力,激励实践与创造,使学生在体验中受到教育。如以中小学语文教研组为主举办的诗歌节、读书节、辩论赛;技术、音体美学科牵头组织的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等,都通过学科活动的组织,实现课程思政的有效延伸,为学生搭建多元的拓展平台。
第三,制定全员育人政策保障,提升学科教师育人能力。一方面,教师是德育的核心资源,为落实育人思想,将“教书育人,一岗双责”纳入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划,许多学校邀请大学教授给教师进行全员培训,使“全员育人”的意识渗透到老师的职业价值观中。同时,学校通过制定“全员育人导师制”,落实教师的“一岗双责制”,构建“三全育人”的课程思政工作局面,由任课教师担任导师,负责日常对学生进行“思想上引导、心理上疏导、生活上指导、学习上辅导”;另一方面,学校积极创新课程德育教育内容与形式。如青岛十七中在全校教师中开展“伴你成长·六个一”教师体验周活动,全校教师化身“学生”,与学生一起上课、一起用餐、一起跑操、一起参加活动、进行一次谈心,帮学生解决一项问题,师生在活动中成了亲密无间的好友,构建起悦纳和谐的师生关系,真正实现教书与育人并举。学校还拓展全员育人渠道,在家长中开展“守望成长·六个一”亲子系列活动,极大调动了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热情,丰富了家庭教育的内涵,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互助互促。此外,部分集团校还充分发挥中心校“造血”和“输血”功能,提高成员校在学校管理、师资培训、学生培养、课程开发、文化建设、社会交流等方面整体水平,推进教育集团自主、优质、健康发展。个别学校还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与企业建立“协同育人实践基地”,给学生提供职业体验的机会。通过校企合作,家校社协同育人,真正实现了学生学业、德育、实践为一体,学校、社会、家庭有机融合的教育模式。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第十七中学 本文系2021年度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 编号QDSKL21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