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的温度和精度

青岛日报 2022年08月19日

  王学义

  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则是相关部门的重要职责。日前,市市场监管局、市发展和改革委联合制定印发《青岛市基本公共服务综合标准体系框架(试行)》(以下简称《体系》),涵盖教育、卫生、养老、住房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成为全市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的“百科全书”。

  为基本公共服务制定统一“度量衡”,对广大市民来说意义重大。近年来,青岛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这是有目共睹的。但也应看到,目前仍存在供给总体不足,布局结构不尽合理,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一套可操作、可考核、有监督、有效率的标准和规范,是必不可少的。两年前,城阳区获批成为国家首批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综合试点地区,开展了一系列有益探索。比如,76岁的残疾老人赵秀芬,住进城阳街道“阳光暖心家园”后,享受到一整套残疾人标准化服务事项和流程,真正体会到了家一样的温暖。《体系》正是在城阳区探索基础上制定出来的,不仅合乎青岛实际,而且非常接地气。

  明确标准,有助于提升基本公共服务的精准化、普惠化和均等化。标准化是导向,目的在于惠民。基本公共服务所涉及的内容,正是人民群众最急需、最关切的民生服务。假如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不明确,就容易出现掌握不准、难以落实等情况,《体系》涵盖了10个子体系、1100余项标准,已经非常细化。对于市民来说,这就是一份承诺书,能享受到什么样的公共服务,由谁来提供,一目了然。而对于政府部门来说,这又是一份责任单,哪里有短板,哪里要加强,一清二楚。可以说,标准化架起了群众需求与政府供给之间的一座桥梁,既有利于破解供需矛盾,又能提高供给水平。

  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还能有效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明确了标准,就对“什么样的基本公共服务才合格”有了基本界定,这可以倒逼相关部门优化资源配置,把有限的财力用到群众最关心的领域和最关键的环节中去,让资源供给发挥出最大效能,以相关部门的“服务指数”换取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这两年,青岛已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公共服务标准,此次《体系》理顺了相关标准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全市有秩序地开展相关工作。而让标准化落地落实,还需充分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作用,做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应鼓励和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参与,打造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格局。

  基础公共服务是一张“城市名片”,必须兼顾好温度和精度。既要努力让阳光普照在每一位市民身上,也要给有需要的市民在雨天撑伞。只有将相关标准落实落细,并不断进行完善优化,才能打造基本公共服务的“青岛标杆”,给人民群众稳稳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