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停车难的新解法

青岛日报 2022年08月09日

  王学义

  停车难,曾是老城区固化的“城”长烦恼。不久前,作为青岛老城区更新的配套项目,李村路停车场交付使用。通过向地下寻找空间,在不违反历史风貌保护要求的前提下,停车位从原来的四五十个增至505个,并配备了933平方米的充电桩停车区域。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周边居民、商户的停车难问题。

  停车位紧缺,却又没空间建,这是老城区一直面临的困境。有数据显示,上世纪90年代以前建成的居住小区,停车满足率不足30%。市民刘先生在老城区住了二十年,“有时候转半小时都不一定能找到车位,停车花的时间比路上花的时间还长”。面对这种由来已久的民生痛点,究竟该怎么办?李村路停车场的建设,带来了不少启发。一方面,在严格遵守历史风貌保护规定的前提下,克服施工困难,向地下拓展空间,深挖地下停车场。另一方面,做好科学规划,建设充电配套设施,设置多个出入口,实现安全分流、功能分区等。这样的停车场,让市民眼前一亮,心情一宽,获得感、幸福感大幅增长。

  破解老城停车难,离不开创新思维和系统观念。随着业态老化,老城区原来的人防商城、地下商场等已成为低效用地,而利用其解决停车难问题,却大有可为。今年7月投入使用的青岛龙山人防停车场,是由龙山地下商城改造而来。其突出特点是智能化,你只需停车到车库门口,机器人就会把车送到相应位置,取车时输入车牌号即可。同样位于老城区的中山商城人防停车场,则与禹城路人防停车场工程互联互通,从而将周边片区打造成为地下停车网络。通过拆除商铺结构、向地下深挖、建智能立体车库等方式,一个地下人防停车系统正在形成。可以说,这种创新使用人防工程和地下商场的模式,在全国范围内都有一定示范意义。

  破解老城停车难,考验的还是社会治理能力。在停车场建设方面,应因地制宜,见缝插针。既要对街角空地、小区“边角料”等提高利用率,也要利用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不断提高停车智能化水平。这正是青岛所努力做的,根据《青岛市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方案》,三年期间,在全市推进120个公共停车场和11个公交场站建设,建成后可新增7万余个停车泊位,基本完成机关事业单位、商场、酒店、写字楼等停车场开放共享,积极推进住宅小区停车设施开放共享,多渠道增加停车供给。而在增加供给的同时,也要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和执法能力。对于那些私装地锁、杂物圈占公共车位等乱象,必须坚决予以处罚。

  城市更新,牵一发而动全身。破解停车难,也是为老城疏通脉络,为复兴积蓄力量。随着此类问题的逐步解决,百年老城区也将实现华丽转身,流量承载力和产业空间将进一步提升,不断增添新动力、焕发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