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案故事

用声音为安全导航

青岛检察机关开展陌生环境风险告知和安全疏散提示公益诉讼专项监督
青岛日报 2022年07月29日

  “本剧场有6个安全通道,分别位于……”日前,青岛大剧院演播大厅,现场人员随着提示语音,按照指示确认各安全通道的位置。

  “这是我们按照行政机关提供的模板制作的陌生环境风险告知和安全疏散提示的语音,每次活动前至少循环播放3遍!”青岛大剧院的负责人向专项监督组详细介绍陌生环境风险告知和安全疏散提示整改落实情况。

  这一幕还要从一名人大代表的“揪心事”说起。

  在一次座谈会上,一名人大代表提出:“《青岛市突发事件应对条例》规定,人员聚集的公共场所,像剧场、影院、车站、码头等,活动组织者必须要进行陌生环境风险告知和安全疏散提示,但实践中,往往就是贴几张引导图,没人看啊!一旦出事,就是群死群伤!公益诉讼能不能推一推这件事?”

  会后,崂山区检察院马上进行了初步调查,查明人大代表反映的问题属于共性问题,辖区各人员聚集公共场所普遍缺少陌生环境风险告知和安全疏散提示。

  崂山区检察院迅速启动陌生环境风险告知和安全疏散提示公益诉讼专项监督。

  为了寻找最有效的陌生环境风险告知和安全疏散提示方式,检察机关多次走访,多处调研。一次偶然的机会,一场大型会议会前循环播放的陌生环境风险告知和安全疏散提示语音让办案人眼前一亮。办案人发现,不同于人们对各种平面警示标识的“视而不见”,现场人员纷纷随着提示语音下意识地确认安全出口的具体位置和行经路线。

  “平面警示标识需要主动去看,信息传输受限;而警示语音则变被动展示为主动告知,实现现场人员一次性全覆盖,肯定是效果更好!”心理学家的解读为问题的制度性解决提供了专业支撑。

  “群体性突发事件,也是我们揪心的。语音警示这种方式成本低,效果好。”专项监督得到了崂山区应急管理局的认同。

  今年4月份,崂山区检察院发出检察建议后,崂山区应急管理局分管领导就带队与检察机关就专项监督的落实方案对接。“我们大概划分了一下,涉及公共场所的有11个行业,第一阶段准备选这些场所作为试点!”不到一周,试点单位整改行动启动。

  “车站与剧场还不一样,建议再细化,要让旅客听得懂,还要让旅客知道怎么办。”今年5月底,在第一阶段整改情况调度会上,检察机关就如何充分发挥公共场所警示语音的引导功能再次提出建议,以推动第二阶段的全面落地。

  “这个方式好。看似小举措,利于解决安全大问题,为你们点赞!”今年7月5日,青岛市政协常委、青岛正航律师事务所主任李秋航应邀参加专项监督第二阶段整改成效听证会,听到青岛大剧院的警示语音,不禁感慨。听证会后,李秋航委员依托检察建议与委员提案衔接转化机制,提交了《关于人员聚集公共场所陌生环境风险告知和安全疏散语音提示的提案》,并推动将其纳入全市城市更新计划。

  近日,青岛市检察院决定在全市开展陌生环境风险告知和安全疏散提示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用声音为安全导航!我们要通过这次全市两级检察机关的公益诉讼专项监督,协助行政机关消除安全隐患。”青岛市检察院第八检察部主任李文庆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