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援建的日喀则市青少年科学院。 王建亮 摄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薛华飞
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自进藏以来,青岛市第九批援藏干部组聚焦智力援藏、文化援藏,大力实施智慧点亮行动,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突出重点领域,积极做到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通过文化共建挖掘本土文化资源,通过交往交流交融不断丰富文化共建内涵,拓展文化共建领域。
江当现代生态产业示范园内,日喀则市青少年科学院项目即将完工面向社会开放。“这是青岛援藏史上单体投资最大的项目,占地43亩,总投资达到7300万元。”青岛市第九批援藏干部、桑珠孜区发改委副主任王鹏告诉记者,日喀则市青少年科学院将依托江当现代生态产业示范园内丰富的农业、工业、手工业、生态、文化、旅游等资源,计划安排全桑珠孜区中小学每学期在此寄宿学习一周,“这也是西藏首所集科技、国防、思政、劳动、研学、艺术等为一体的综合实践教育中心。”与日喀则市青少年科学院一体建设的,还有西藏首座少年军校、西藏首座海洋科普馆、西藏首座黑颈鹤保护馆。
在青岛援藏组积极联系下,在共青团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当地驻军、青岛市教育局、青岛市科协的大力帮助下,依托西藏自治区国防、驻军和青岛海洋文化与“海军城”的国防教育资源,日喀则市少年军校将开展陆海空一体国防教育,打造日喀则市青少年强边、固边教育阵地。
为了满足日喀则市民特别是青少年对海洋知识的渴求,激发他们亲海、爱海、知海、探海的热情,在青岛援藏组的协调沟通下,青岛海洋科技馆与日喀则市桑珠孜区教育局共建了日喀则市青少年科学院海洋科普馆。海洋科普馆面积共约108平方米,将展出包括海洋植物、鱼类、哺乳类等各种海洋生物在内的标本110余件。海洋牧场、海上龙卷风、机器鱼等针对海洋方面的定制互动科普仪器,则可以供孩子们操作、互动,进而让他们更加深切地了解海洋知识。
黑颈鹤被称为“鸟类大熊猫”,主要分布在中国,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也是唯一终生生活在高原上的鹤类,其中大部分都在青藏高原。“黑颈鹤的数量从1983年的仅剩200余只,到现存约17000只,其中饱含了藏族群众的无私奉献和付出。”青岛市第九批援藏干部,桑珠孜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农牧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韩新生说,黑颈鹤保护馆内运用了很多声光电技术,把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将为参观者带来一次探索学习之旅,“设立黑颈鹤保护馆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广大青少年进一步了解黑颈鹤的有关知识,从小树立保护黑颈鹤、保护生态的文化理念。”
在黑颈鹤保护馆正对面,与之仅有一路之隔的,便是西藏首座青稞博物馆。青岛援藏组不仅要把青稞全产业链基地打造好,更要把青稞文化发扬光大。“博物馆设有青稞之源、青稞之乡、青稞之脉、青稞之梦和青稞之缘五大板块,全面展示青稞的起源、传播、发展和未来,承担起传播青稞文化、传承青稞文明和播撒青稞知识的重任。”青岛市第九批援藏干部组副领队,桑珠孜区委常委、副区长王成君说。在青稞博物馆的启动仪式上,还正式发布了青稞文化调查《第三极的佳粮——青稞》一书,以及桑珠孜区城市吉祥物“青小稞”和青稞文创产品“青稞姑娘”等。
“旅游需要文化资源去带动。通过一首歌或者一个民谣,让大家对这个地方产生一种向往,从而拉动当地旅游业发展。”青岛市第九批援藏干部组领队,日喀则市委常委、桑珠孜区委常务副书记刘存东说,经过深入调研,青岛援藏组把青岛原创音乐的模式引入日喀则,积极争取社会资金支持,推出了“青青之音—青岛·日喀则原创音乐培育计划”,携手制作了10首原创歌曲。10首歌曲风格各异,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更有着真挚的情感和对家乡发自内心的热爱。来自青春之岛、青稞之乡的音乐人们将民族艺术与时尚文化完美融合,不仅让青青原创成为两地响亮的文化品牌,更让音乐成为一条连接山海的纽带,进一步加强了两地的文化互动交流。2021年9月28日,《海边唱起天边的歌》青青原创云上歌会在青岛奥帆中心成功举办,并发布了《海边唱起天边的歌》青青原创音乐专辑。
此外,桑珠孜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也十分丰富,但也面临着文化遗产渐渐流失、传承人断代等危机,许多优秀的民风民俗、传统文化都出现了日渐式微的问题。为此,青岛援藏组将文化遗产普查列入援藏项目计划,加大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力度,共取得成果137项,并召开专家论证会,确定文化遗产的断代、级别等,制作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距今2000多年前的尼色日山岩画的发现,将桑珠孜区历史记载大大提前。
青岛援藏组十分注重推动青岛市与桑珠孜区的交往交流交融。2019年10月18日,由青岛援藏组组织的日喀则市桑珠孜区“青岛行”交流交往交融活动在1907光影俱乐部顺利启动,桑珠孜区以歌舞演出、民族服饰走秀和特色产品品鉴相结合的方式,加深了桑珠孜区与青岛两地交流交往交融,向青岛市企业和广大市民朋友展示了桑珠孜区独具风情的高原传统文化魅力,打造了桑珠孜区特色产品宣传推介窗口。
“来到西藏之后,我们用两个多月的时间,跑遍了桑珠孜区的12个乡(街)176个村,对当地的情况有了一个初步了解。”刘存东说,在新的历史时期,援藏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除了抓好计划内援藏项目之外,青岛援藏组在青岛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积极思考如何贯彻新发展理念来推动新时期西藏的高质量发展,从单一的财政资金支持转向全方位引入社会力量援藏,蹚出了一条全社会参与、全方位共建的援藏新道路。通过强弱项、补短板,把援藏工作从单一帮扶转到共建共融,从“输血”转向“造血”,不断丰富拓展援藏工作的内涵和外延。
三年来,青岛援藏组共争取60余家爱心单位和企业、30多名爱心人士援助的社会资金和物资价值总计5240万元,先后实施了西藏首创学前教育3个100%工作、西藏首座乡村振兴学院、西藏首家青少年科学院等76个项目,突出解决了西藏当地各族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三年援藏工作行将结束之际,青岛援藏组又拿出一个多月的时间,专门搞了一个“回头看”,对三年来所有的项目、工作进行了仔细梳理,针对下一步工作中的重点、应该注意的事项等广泛征求当地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为下一批援藏干部组做好衔接,“希望通过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的持续发力,更好地服务桑珠孜区的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刘存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