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杨 光
仲夏时节,在青岛港董家口港区胡家山作业区,5月31日破土动工的董家口经济区冷链物流基地防波堤工程正在加紧建设。
作为国家首批17个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之一——总投资300亿元的董家口经济区冷链物流基地,建成投产后,年卸港量高达300万吨、交易额突破600亿元,可实现税收80亿元以上。
这是一个具备多重意义的项目。这是青岛放大开放通道作用、构建现代流通体系布下的关键一“子”;建成后冷链物流体系的升级,将更好地应对消费市场的需求演变;同时作为体量大、引领性强的重大项目,这也将为这座城市强化有效投资提供新的支撑——这一切意义都指向一个关键的发展导向,那就是扩大需求。
扩大需求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点。对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走在前 开新局”的战略指引和实践要求,青岛纵深推进“十大扩需求”行动,突出“枢纽型”发展导向,高点站位打造国际门户枢纽城市。
立足开放优势,青岛就是要放大开放通道作用,深度链接国内外资源和市场,在更高水平开放制度创新中,畅通经济循环;在一批批重大项目接续实施中,扩大有效投资;在提升供需匹配能力中,推动消费扩容提质,增强城市内生动力和发展韧性。
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增创更高水平开放新优势
新发展格局下,青岛把城市发展放在山东发展全局中来审视和谋划,山东对外开放新高地加快崛起,赋予青岛联通世界、推进国际化的更大空间。
在上合示范区、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等重大战略新平台的支撑下,青岛充分发挥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枢纽优势,在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支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战略链接中抢抓新机遇、拓出新空间、激发新动力。
在日前举行的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物流节上,青岛自贸片区的新型离岸贸易“青岛模式”一经发布即引发多方关注。据介绍,青岛自贸片区新型离岸贸易业务量占山东全省的80%以上。“青岛模式”打造了“政府政策引导+外管精准辅导+银行深度服务+平台全景验真+企业创新作为”的新型离岸贸易生态体系,开启了青岛自贸片区新型国际贸易产业发展“加速度”。今年前5个月,青岛自贸片区实现新型离岸贸易额同比增长35%。
在山东自贸试验区三个片区中,青岛自贸片区面积最大、承担的试点任务最多。自成立以来,围绕106项改革试点任务,实践形成176项创新案例;截至2021年新增世界500强项目38个,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3317亿元。
这是青岛以更高水平开放增创新优势的一个缩影。在这座开放之城,重大平台制度型开放正在从“先行先试”发展为“先行示范”,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为青岛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塑造优质环境。
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离不开海陆空铁“四港联动”高效物流体系的构建。
不久前,一列运载着5000吨上合组织国家进口煤炭的中欧班列(齐鲁号)“上合快线”驶进上合示范区多式联运中心,将有力支持青岛本地企业使用煤炭的刚性需求。自2018年6月我国宣布在青岛建设上合示范区多式联运中心以来,4年间,海关共监管到发中欧班列超2000列。眼下,这个“超级枢纽”现场更加熙攘。今年上半年,中欧班列(齐鲁号)累计发运430列,同比增长44.8%,其中,回程班列更是达到213列,创下历史新高。一条覆盖省内、辐射沿黄、横贯欧亚、联通日韩东盟的国际物流大通道已然成型。
繁忙的不只是陆上大通道。6月18日,阵阵船笛长鸣中,“中日RCEP快线”——青岛至日本大阪的滚装班轮直航快线“东辰青岛号”实现首航。这是我国长江以北开通的首条中日“海上快线”。相比于大型集装箱班轮航线,快线整体运输时间压缩50%以上,预计年内可吞吐货物2万标箱,实现贸易额约105亿美元。然而,这条新航线的意义远不止“点对点、航速快”。作为中日韩三国的航运枢纽城市,青岛已先行先试建设RCEP创新试验基地,承接RCEP协定生效所带来的一系列利好政策。这条中日“海上黄金大通道”的打通,无疑将进一步巩固青岛港中日韩经贸合作的桥头堡地位。
放大开放通道作用,链接全球资源,新的机遇之窗将随之打开。
项目引领强化有效投资支撑,产城格局加速更新
开放让青岛成为集聚全球优质资源聚合的“磁石”。
6月21日落幕的第三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上,青岛签约重点项目13个,总投资23.37亿美元。据统计,截至今年5月,累计有173家世界500强企业在青岛投资设立了383个项目。
大项目、好项目的接续落地,成为青岛扩大有效投资的强力支撑。今年,青岛重点推进357个省、市级重点项目建设。截至5月底,344个实施类项目年度累计完成投资1003.1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73.2%。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关键在于聚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精准有序实施一批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投资项目。今年,青岛适时启动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发起了一场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的“多赢”战役。
作为其中系统谋划并先期启动开发建设的10个重点低效片区(园区)之一,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围绕统筹安排、可持续实施、配套制度政策等展开了诸多创新探索,一座活力迸发、宜居宜业的动车新城,一个生机盎然、加速腾飞的轨道交通产业正以全新的节奏快速“焕新”。
扩大投资,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被摆上重要位置。基础设施“七网”建设行动是“十大扩需求”行动的首位工程,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行动计划又被排在“七网”之首,高铁、地铁、高速公路、港口全部入列。7月2日,青岛地铁9号线一期和6号线二期双线同日开工。这意味着青岛地铁三期规划仅用9个月时间就实现全部开工建设,创造了“轨道上的青岛”建设“加速度”。
发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字赋能增效。青岛在全省率先完成千兆城市指标,获批设立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新建、开通5G基站1万个,总数超过2万个,建设商业大中型数据中心12个,边缘计算数据中心30个。
政策安排靠前发力支持项目建设。2022年,青岛争取新增专项债券限额448亿元,目前已全部发行完毕,发行总规模创历年新高。448亿元将支持全市262个重大项目建设,助力城市在拉动有效投资中实现产城格局加速更新。
创新驱动提升供需匹配能力,推动消费扩容提质
畅通经济循环,不只要畅通通道,更要提升供需匹配能力。
开放的区位优势,在新模式上的抢先探索,为青岛满足跨境电商市场强劲需求、推动跨境电商产业强势崛起提供支撑。
布局海外仓,探索新零售。青岛依托荷兰等国家海外仓,打造中荷“前展后仓,展仓一体”全链条双向贸易促进新模式。目前,全市在境外设立超60个公共海外仓,仓储总面积超过28万平方米,分布在美国、日韩、东南亚及欧盟等26个国家,助力汽配、工业装备、假发等20多个品类产品远销海外。青岛自贸片区建设山东首家跨境电商保税直播基地,打造跨境电商直播产业生态链,2021年,青岛自贸片区直播货物一线入区超10亿元。
2021年,青岛市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超300亿元,6年时间,增长近五倍。在商务部“2021年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评估”中,青岛综合排名位列第一档,进入全国十强。
面对外部环境超预期因素带来的不确定性,还需立足国内大市场,创造消费新增长点,不断挖掘消费潜力。青岛多措并举,紧盯短期消费恢复增长和长期持续发展的痛点堵点,破除障碍壁垒,同时鼓励企业品牌升级,通过发展反向定制和个性化设计、柔性化生产等创造消费新模式,提升供需的适配性,在提振消费的同时,推动市场主体“骨骼”更加强健。
5月20日,青岛正式启动省内力度最大的“促消费”消费券发放活动。按照“政府支持、企业让利”原则,活动期间,青岛统筹了2.67亿元各类资金,为市民发放零售、餐饮、文旅、家电、汽车等300万张消费券。截至6月18日,青岛市已发放家电消费券、餐饮消费券和汽车消费券近50万张,带动消费超6亿元。
城市品牌战略的升级,将为青岛企业加大创新供给、更好满足市场需求提供更强劲的助力。6月25日,市人大常委会决定将每年的7月17日设立为“青岛品牌日”。青岛成为全国首个以人大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的形式设立品牌日的城市。
在青岛,不乏品牌升级驱动企业创新升维的生动故事。以海尔智家打造的国际高端品牌卡萨帝为例,通过深度融合场景品牌三翼鸟,高端品牌卡萨帝为用户提供的不仅是具备前端科技和高品质的产品,更是按需定制的、完整的、数字化的“家”的解决方案,带来了符合用户升级需求的美好生活体验。
发力打造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各类资源要素得以在青岛快速流通,助力青岛将“十大扩需求”行动落到实处,为这座开放城市行稳致远提供更强劲更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