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提效能 为民服务上水平

市北:“红色基因”绘就基层治理新图景

青岛日报 2022年07月01日

■延安路街道延安一路社区第五网格党员学习有关工作制度。 崔冬妮 摄

▲30家“红色合伙人”抢领青海路社区的120个党建项目。 北 讯 摄

▲兴隆路街道兴德路社区网格党支部为居民修复楼院。 街道供图

▲在顺昌路社区党委引导下,人民路383号院停车更加有序。 现 梅 摄

■湖岛街道的“红色合伙人”帮助居民修理檐边石脱落的屋顶。 周中领 摄

□曹现梅 黄 岚  刘笑言

 基层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地处老城区,人口多、空间资源有限,考验着市北区基层治理的智慧。为此,市北区以党建强基为引领,紧紧抓住党组织体系建设总抓手,夯实网格治理工作基础,从体系、制度、资源等各方面探索“市北打法”,最大化激活网格内外资源,实现“网”住群众需求、提升群众福祉的总目标。

 基层党组织“动脑筋”

 老楼院“治”出新气象

 6月24日傍晚6时许,家住人民路383号的张女士下班回来后,熟练地将车停在离家二十余米远的一个车位上。“车位是固定的,不用再担心回家还要抢车位,上下班方便多了。”她指指周围,只见邻居们的车辆也整齐有序地停放在专属车位上,这些车位依照楼院内部道路画线,还留出了消防通道。

 然而,在几年前,停车难却是这个已经“43岁”的383号大院最头疼的问题。

 “大院建于1979年,是一个开放式楼院,共有15栋居民楼、35个单元、1000余户居民。之前几乎天天都有因为争抢停车位引发的纠纷。”住在这里的居民介绍。

 面对一触即发的邻里矛盾,顺昌路社区党委主动担当,根据收集的居民意见,提出停车自治管理。经过多轮的居民会议,才统一了意见。在留出必要的休闲空间和消防通道后,社区党委带领居民在楼院划出190个停车位,在进出口安上道闸。

 “车主抓阄选择车位,每个车位每月100块,费用全部用于支付车位管理人员工资。”海伦路街道顺昌路社区党委书记周石峰介绍,在整治停车的同时,社区党委充分发挥党员和楼院党小组的作用,开始摸索楼院自管模式。有序运行后,楼院自管小组发现停车费用有结余,就将每月车位费减至90元,结余部分用于采购楼院监控、支付各楼道感应灯电费和地面修复等费用。

 如今,停车秩序井然,楼院环境整洁,383号大院的自管模式还引来都昌路7号楼的效仿。

 基层治理好不好,关键看党的建设强不强。为了让党的“神经末梢”与城市治理的“基础单元”互融共促,顺昌路社区还通过健全完善“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院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架构,组建“红色驿站”、“红管家”便民服务社、“红烛光”志愿服务社、“红乐汇”文化活动中心的“四红”模式,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百米”。

 网格支部“先锋岗”

 为民服务“加花样”

 今年以来,市北区建强组织阵地,开展“六个好”星级网格创建活动,目前全区22个街道940个网格已建成918个网格党支部,建成网格阵地420处。在这其中,活跃着不少具有创新力、凝聚力的“先锋岗”。

 对家住贮水山社区的居民张菊来说,第三网格党支部委员沈海涛称得上是她家的“全科医生”,家中大小地方几乎都被沈海涛修过一遍。“我爱人过世后,女儿定居在海外,住的这个老房子时不时卫生间堵了、插座坏了。幸好咱们社区有‘海涛帮办工作室’,海涛是我们心中的‘大能人’,一打他的电话,我们就踏实多了。”

 有一年夏天,摔伤胳膊的张菊拨通了沈海涛的电话,卫生间的热水器坏了,下水管道又返味。沈海涛先是帮她去买了密封性更好的反水弯和水龙头,又多方对比挑选了一台新的热水器,前后忙活了好几天,把这些新的设备都安装好了。“要是她自己出去买,得花2000多元。这次总共才花了600多元。”沈海涛说,自己懂些电器电路的维修,也愿意帮居民们在买设备和材料上把把关。

 在得知张菊是一人居住后,沈海涛给她的房子从头到脚来了次“体检”,果然发现了不少问题。“插座老化,功率一大就烧了。雨水篦子也冲走了,下水管道老堵。”他一边详细地把问题记在本上,一边琢磨着怎么改,花了很大工夫,最终让这所老房子远离了安全隐患。

 一次上门干了10多项维修服务,这一幕在沈海涛的为民服务生涯中常常出现。

 “最多的一次干了二十多项。”他笑道,那次是家住6号院的高女士因为住在一楼遇到下雨积水找他,结果去了一看,厨房、卫生间也是问题不少,高女士很希望能改一改,让生活更便利些。于是,沈海涛给她的门口加了门槛,整了坡道,给厨房安装了新门,疏通了下水道,给漏水的洗手盆加了垫片,又给抽油烟机重新设计了排风口……事后一算,大小活干了二十多件,让高女士连声感谢。

 走进位于贮水山路14号的“海涛帮办工作室”,沈海涛一边指着储物架上密密麻麻的工具、零件和螺母,一边谈起了工作室成立的初衷。贮水山路14号这些楼院建于上世纪60年代,居民大都是老年人,平时生活很节俭,家里电器坏了,不舍得丢弃,但又找不到地方维修,有时候就凑合用,也带来了安全隐患。“水、电、气,这是老房子最容易出的问题,也是居民来反映最多的问题。我这个人有个拗劲,喜欢钻研,一开始不懂上下水,就拆一个旧管道反复琢磨,学着看图纸、看构造,慢慢地就能上手维修了。

 “网格党支部提出了‘帮办为民’的口号,我们就发挥特长,居民‘吹哨’后,我们尽量让问题不出网格就能解决。”沈海涛说道,为此,他学维修电饭煲,学木工活、电工活,出门遇到废弃材料总爱捡回工作室,时不时就能在维修中用上。

 “有事找海涛”如今已是贮水山社区第三网格内居民的共识。在社区党委的帮助下,“海涛帮办工作室”又吸纳了几名有手艺的党员,扩展了为民帮办的服务范畴,每年为民帮办数千件。在先锋党员的带动下,居民之间也自发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风气。

 “红色合伙人”送资源

 基层来了“生力军”

 上个周末,大雨倾盆,湖岛街道几户老小区居民家中都相继出现房屋漏水问题。青岛楼长修楼工程有限公司的经理周中领接到了不少求助电话。作为街道的“红色合伙人”,周中领带着维修团队挨家挨户解忧。“检测后,我们为居民免费出维修方案和费用详实透明的报价单,让居民自己选择是去市场找施工单位,或者直接找我们维修都可以。”

 在2020年底,周中领看到街道招募“红色合伙人”的公告,便立刻想到了辖区的老年人和困难群体。“他们或行动不便,或家庭困难,应该有我们能出力的地方。”他立刻拨通了湖岛街道的电话,说明了来意,双方一拍即合,签订了《“红色合伙人”共驻共建协议书》,当天就定下了免费提供的服务项目和服务群体。

 为了方便居民联系,“楼长修楼”公司专门制作了一批“便民服务一卡通”,发放给辖区居民,只需拨打一个电话,就有专人上门提供服务。常年免费的服务有9大项,包括房屋漏水检测、暖气漏水检测、墙内管道漏水检测、屋顶外墙疑难漏水、卫生间漏水检测、下水管道堵塞检测等,几乎涵盖了居家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女儿在外地,我腿脚不方便,家里水管漏水,之前只能通过小广告找工人来修。自从‘楼长修楼’来了社区,不但免收人工费,售后服务也有了保障。”居民王女士成为第一批受惠的用户,对服务赞不绝口。

 经居民们反馈,“楼长修楼”的工人师傅常常是有求必应,不管严寒酷暑,随叫随到。去年夏天,一位80多岁老人家里空调坏了,热得受不了,在拨打“一卡通”上的电话后,师傅立刻上门检查,又帮忙买了新插头。维修中,师傅热得直出汗,却一刻也没停下手里的活,这让老人非常感动。

 “还有一天夜里11点了,我接到社区书记打来的电话,有两户住上下楼的居民因为下水道堵塞、一直找不到堵点吵得不可开交,双方情绪激动,甚至拨打了报警电话。”周中领说,已经睡下的他立刻披上衣服就往社区赶,拿着专业设备进行了缜密的检测,判断出堵点在上下楼板的结合部位,便从“病灶”下手,很快帮两家住户疏通了下水,化解了一场矛盾。

 截至目前,“楼长修楼”公司共服务辖区居民500余人次,深受居民欢迎。

 在市北,像这样扎根在街道的“红色合伙人”已有745家,区级层面也与15家企业和社会组织签订“红色合伙人”协议。

 据了解,“红色合伙人”机制正是市北区破解老年群体多、基层治理任务重的有效“打法”。该机制运用组织资源、组织优势,引导市场主体、社会组织以及个人,采取资金、人力、场所、产品、信息数据、专业服务等形式参与基层治理、精准服务群众,并在参与治理、服务过程中,自身得到健康发展。

 目前,这些“红色合伙人”正在为各类主体参与基层治理开放资源、释放场景,有效满足群众实际需求、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实现整合资源、聚合人心、耦合要素、形成生态。

 眼下,在新时代党建引领下,市北区正将新发展理念落实到社区基本治理单元,通过探索老城区现代化治理新路径,一个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已蔚然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