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广利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海洋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山东省糖科学与糖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
马学晓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骨科医院副院长、脊柱外科(脊柱微创中心)主任
吕雪峰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孙立南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青岛观象台台长、工程师
劳春峰 海尔数字化家电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研发总监
李盛英 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陈绍杰 山东科技大学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院院长、教授
周玉忠 青岛金妈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科研总监、总经理
姜万顺 中电科思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姜法春 青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发挥优秀科技工作者的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激发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荣誉感、自豪感和责任感,市委宣传部、市科协、市科技局联合开展“青岛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经过广泛动员、组织推荐、专家评审、社会公示,遴选出10名2022年“青岛最美科技工作者”。
“青岛最美科技工作者”是我市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优秀代表,他们来自理、工、农、医等各学科领域,其中有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的科研攻关人员,有面向经济主战场的企业科技创新人员,有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的医疗战线工作者,有服务乡村振兴的农业创新创业示范带头人,还有积极投身科普工作助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的科技志愿者等。他们用责任、毅力与担当,书写着一个又一个创新与奉献的故事,他们以实际行动,弘扬着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为加快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于广利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海洋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山东省糖科学与糖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
构建并不断丰富全球首个海洋特征糖库
长期从事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尤其是以糖为基础的新药研究与开发。系统建立了海洋多糖提取分离、寡糖定向制备与结构分析、糖芯片与肠道微生物评价技术体系,构建并不断丰富全球首个海洋特征糖库,发现了系列特定结构活性糖类化合物,其中抗肿瘤活性倍他葡聚糖(BG136)等4个海洋糖药物正在开展系统临床前研究。先后主持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等国家级课题10余项,发表SCI研究论文120余篇;主编和参编《海洋天然产物与药物研究开发》等国内外著作14部;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6项,实现成果转化6项。参与完成8个海洋药物产业化开发,协助企业获得肝素类药品注册证书及临床试验批件13个。系列创新成果先后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等科技奖励8项,荣获第十届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同时,投身教学一线34年,笃学立德、教书育人成果显著。主编国内首部《糖药物学》教材,荣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荣获第五届“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等称号。
马学晓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骨科医院副院长、脊柱外科(脊柱微创中心)主任
突破疑难复杂脊柱疾病内镜治疗瓶颈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科技部专家库成员。从事医、教、研工作20余年,致力于脊柱疾患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所带领的脊柱外科年手术量居全省首位,并在脊柱微创、数字医学和人工智能领域达国内领先水平。引领脊柱内镜技术产学研融通创新,主持研发3套新型脊柱内镜设备并均已实现产业化,打破国际垄断,节约医保资金,惠及城乡患者。在国际上首次创造性将脊柱机器人技术及电磁导航技术与内镜下椎间融合手术相结合,分别创立机器人及电磁导航辅助脊柱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技术,这两种全新的脊柱微创衍生术式,使脊柱内镜下椎间融合术这一代表脊柱微创领域最顶尖技术的手术效率提高近30%。突破疑难复杂脊柱疾病内镜治疗瓶颈,影响力辐射海外,举办国际脊柱内镜培训班2期、国际直播内镜手术3期,培训对象包括德国、瑞士、意大利、波兰、新加坡等10余国专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作为首位完成人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
吕雪峰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微生物合成生物技术和绿色生物制造取得突破
面向国家和地方在能源、资源、环境、健康领域的重大挑战,切实推动合成生物学和绿色生物制造技术创新成果的开发、转化和应用。通过对微藻光驱固碳合成技术的系统研究,打造了二氧化碳绿色化、高值化利用的一站式技术链条,成功创制螺旋藻固碳制备高附加值功能产品甘油葡糖苷的先进生物制造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并实现产业化应用,为我国螺旋藻产业升级提供了全新示范模式;开发了丝状真菌合成生物技术,实现辛伐他汀、普伐他汀等重要降血脂药物传统化工生产工艺的绿色革新,创制了大黄素甲醚、麦角新碱等重要药物的生物合成技术和工艺,成功开发了能够有效替代传统邻苯类产品的新一代生物基绿色增塑剂反式乌头酸酯的合成技术,有望解决PVC塑料绿色化、环保化升级的“卡脖子”问题。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年获评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22年获评第四届山东省优秀发明家、获得首届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最高奖。
孙立南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青岛观象台台长、工程师
让天文科普活动深入校园社区和乡村
长期承担太阳白光和色球观测国际联合发布任务、我国太阳物理资料整编项目、中国科学院天文底片数字化等课题任务。从事特殊天象观测及天文科学传播工作20年,在国内各级刊物及报刊发表论文及科普文章20余篇。创建青岛天文科普网,青岛市天文爱好者协会,青岛观象台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及官方微博,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天文科学知识及组织天文科普活动,每年接待公众参观约万人次。常年组织“地球一小时”“路边天文”“天文下乡村”“天文进校园”等各类天文科普活动;与各区市教育部门、科协及街道合作,发展天文教育,每年为学校、单位及各级团体开展科普讲座20余次;培训天文教师,帮助社区建设天文教室;组织开展“公众科学日”“全国科普日”“国际观月夜”“国际天文馆日”等重大科普活动;面向特殊人群如残疾人、自闭症儿童、新市民子女等开展公益活动。获评中国天文学会科普工作先进个人、全国优秀科技辅导员、中科院“十三五”先进个人、青岛市三八红旗手、青岛市新时代优秀科普工作者等。
劳春峰 海尔数字化家电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研发总监
数十项里程碑式产品推动产业提效升级
10余年植根于家电行业超前技术研究,立足关键核心技术战略布局及产品创新科技升级,自主研发出几十项里程碑式产品。MSA全空间保鲜冰箱首创气调保鲜技术,将食材保鲜效果提升8倍,给用户带来细胞级鲜活体验,推动世界保鲜科技发展。 “水晶胆”系列热水器,采用纳米级水晶纤维一体成型技术,根除热水器内胆锈蚀、结垢等问题,实现0水垢、0细菌,满足用户健康用水需求。冷媒变流空调,行业独创可变分流技术,一举解决了空调制冷、制热效果不佳的行业通病。洗空气系列健康空调,原创高速离心瀑布水洗科技,实现1小时洗一遍空气,解决各类室内空气问题,为用户打造健康空气场景。以上系列创新技术和产品对于推动产业提效升级起到重要战略意义。联合大连理工大学申报的“大生态的小生态:科创中国中的海尔HOPE平台科创成果转化模式与机理”,入选“科创中国”典型案例。2018年获山东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021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获评青岛市创业创新领军人才。
李盛英 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潜心“酶学”助力青岛生物科技产业发展
2012年毅然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回国,全心投身于祖国科技事业,推动了我国合成生物技术、微生物技术与酶工程技术的发展进步,在酶学和微生物天然药物等基础研究领域以及合成生物技术应用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先后主持国家杰青、国家优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重点项目20余项;在国际著名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90余篇;获“国际化学生物学协会青年科学家奖”(全球每年评选三人)、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担当“国际P450大会咨询委员会”代表,提升了我国在相关领域的国际影响力。2020年,泰山产业领军人才项目“生物农药多抗霉素B组分高产基因工程菌株的开发及产业化应用”结题获评优秀,并在乳山韩威生物成功实现产业化应用。2021年,成功实现香料中间体香紫苏醇生物转化技术在行业龙头企业安琪酵母的转移转化。近年来,团队为青岛本地企业清原农冠、根源生物、华大基因、蔚蓝生物等提供持续的技术服务与支撑,助力青岛生物科技产业的发展。
陈绍杰 山东科技大学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院院长、教授
使采煤塌陷区转变为生态宜居之地
常常奋战在矿井一线,把采矿场作为理论研究的战场。服务国家在采煤塌陷区转型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致力于开采沉陷控制与塌陷地治理的研究,突破了矿山地层灾害实验技术、岩层运动控制、采煤塌陷地大型工程建设利用等关键技术,提升了我国开采沉陷治理理论与技术水平,为解决“开采沉陷治理”热点难点问题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助力实现煤炭开采由环境损害到集约利用的转变,使采煤塌陷区成为生态宜居之地。成果转化推广60余项,创造经济效益80多亿元,保护桥梁、楼房、村庄180余座(套/个),建立了多个采煤塌陷地工程建设示范基地。同时,坚守三尺讲台,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矿业应用创新型人才,指导的“智创绿源——中深层地热能开发引领者”获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入选《山东教育》高教刊封面人物。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科技奖励25项,获评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煤炭领域最美科技工作者。
周玉忠 青岛金妈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科研总监、总经理
自主研发培育近百个瓜果玉米新品种
十年如一日,全心致力于蔬菜砧木品种和鲜食玉米种子的研发选育。开创了国内油亮型高品质黄瓜的先河,国际上首创南瓜“三交种”和“自体嫁接再繁殖”技术,并成功应用于瓜类砧木选育,自主研发培育出近百个优质瓜类、茄果类砧木和鲜食玉米新品种。自主创新“亲和力-配合力-共生力-抗病力”四力育种体系,形成砧木“遗传选育-生物技术-逆境生理”三法合一的现代育种技术体系,缩短了品种选育周期,提高了抗病筛选的精准性和稳定性。改变了原有品种老化、亲和力差、品质差、产量低的问题,以及同领域种子长期依赖国外企业的局面,国内蔬菜砧木市场占有率达70%,甜玉米种子(热缘)市场占有率达50%以上。引导带动周边农户积极参与合作制种,先后培养制种人员2000余人,累计为农民创收6000余万元。推广带动甜玉米、高价值蔬菜种植300万亩,年节省农资投入15亿元,提高农户经济效益50亿元。获评科技部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中组部国家万人计划、全国农业创新创业示范带头人(第四批)、青岛市劳动模范、青岛市乡村振兴杰出英才。
姜万顺 中电科思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实现太赫兹测试系统全产业链自主可控
长期坚守科技工作一线,主持研发微波毫米波仪器用多功能组件,在微波毫米波多功能组件研究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带领团队肩负起国产太赫兹测试仪器的使命,创新性提出空间多层倍频技术、无介质电路设计实现技术,突破微纳米加工技术等数十种核心技术,授权国家发明专利数十项。历经数年攻关,实现了从核心器件、部件、仪器到测试系统全产业链自主可控,填补我国多项空白,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在太赫兹信号发生和信号接收方面居国际领先水平。实现了规模化批量生产,成果已应用于国内近百家太赫兹技术研究团队,解决了这些团队科研工作中的大量测试难题,为国内太赫兹技术领域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2018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5年获评“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先进个人,2015年成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16年入选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019年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20年获评“全国杰出工程师”。
姜法春 青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
科学精准研判疫情风险点
自1985年工作以来,主要从事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生物恐怖应对以及大型活动卫生保障等工作。经历了“非典”、人禽流感、“甲流”等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控的历练。新冠疫情发生后,担任省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专家组成员、市疾控中心疫情防控组组长,负责流调处置、密接管理、疫情报告和信息汇总等。每一起疫情溯源清晰,传播链明确。在大港疫情处置中,科学精准研判疫情风险点,迅速查清感染来源及暴露途径,配合国家疾控中心在进口冷冻海鲜包装表面首次分离出活病毒,为WHO新冠肺炎病毒溯源四大假说之一的“通过冷链/食物链引入”提供了确凿佐证。在莱西暴发疫情处置中,迅速评估风险,调整防控策略,探索出适宜于暴发疫情的快速处置模式。还作为专家驰援日照和大连疫情防控,实践了青岛的防控经验。2021年获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
(按姓氏笔画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