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行政审批提速的典范,线上审批无疑为高效审批提供了最佳路径。在全力推进网络审批的同时,解决部分特殊人群在运用智能技术上的困难,事关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也量度着行政审批中的温度。
日前,一位市民通过本报舆论监督热线反映,之前,他帮助一位不太了解电脑操作的朋友通过网上审批进行公司注册,经过可谓一波三折,前后历时两个多月,多次上网填报资料,但系统一直显示未提交成功。之后,他联系线下工作人员咨询如何解决,对方却表示,必须要通过网上注册,他们也没有办法。
该市民表示,两年前,他自己注册公司时,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因此,他建议在目前仍有一些市民还未完全掌握网络审批、网上审批可能出现“堵点”的情况下,相关部门应“两条腿”走路,一面积极普及网上审批,一面还须设置线下“补丁程序”,保障审批进程顺畅。
作为高效行政审批的“提速器”,网络办理无疑是未来审批发展的方向。目前,我市行政许可事项网上审批率已达100%,对于申报主体唯一、事项明晰、材料明确的审批事项实行网上办理,不少事项已实现全流程网上办;对于涉及多层级、多部门办理的事项,实现了网上网下结合办,这无疑极大地提升了审批效率,方便了市民。但不可否认,还有一些审批事项由于所需信息繁杂,间或还会出现技术性的系统“搁浅”,造成网上申报在实际操作中遭阻滞,让市民颇有微词。
事实上,近年来市民通过“直通12345”平台反映通过网络平台遭遇“蜗牛审批”的现象并不少见。有的审批甚至拖延多时还在网上“转圈”,无奈之下,申办者只能寻求线下解决方案,但由于很多审批项目已取消了“线下办理”选项,致使实际办理掉入“缝隙”,无形中影响了行政审批的整体声誉。
应该说,网上审批之所以受到好评,是因为通过线上办理把过去的“市民跑腿”转换成了“数据跑腿”,从而真正实现“最多跑一次”的快捷服务。如果数据在“跑腿”过程中遭遇无形障碍,让审批时间拉长,而又没有后备选项提升审批办理的速度,让市民少跑腿的承诺就成了空头支票。当然,路障的形成,有可能是因为网上审批路径本身的技术性缺陷,还有可能是囿于特殊人群缺乏线上知识和经验的天然短板。无论如何,在保障网上审批畅通的同时,在线下设置办理的“补丁程序”,对于提升审批整体效能至关重要。一方面,须不断梳理高频事项至“最小颗粒度”,形成各种办事场景组合拳,提升整个网上审批的实际效率;另一方面,还应为特殊人群设置办理的“后置程序”,实现真正的快捷办理。
可喜的是,在提升为特殊人群服务的行政办理效率方面,我市相关部门已有所作为,如积极推进政务服务应用适老化改造,率先上线长者服务专区,汇聚老年人常用服务,为老年人提供更便利、更暖心的网上服务。未来,可考虑在适老化审批改造的基础上,细化对残障人士、电脑盲等特殊群体的线下专项服务通道等,坚持“两条腿”走路,让不熟悉线上办的老百姓也能轻松办事,以更细致的服务缝合办理“缝隙”,全面提升审批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