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创人才引育计划”创新团队带头人、山东科技大学矿山岩层智能控制与绿色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文志杰:

“80后博导”:一位经常下井的“矿工”

青岛日报 2022年05月18日

■文志杰在黑龙江龙煤集团峻德煤矿。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世锋

 戴上安全帽,穿上矿工服,乘坐井下专用车,穿过几千米的巷道……到地下800多米深的煤炭开采区域实地研判、分析采掘空间安全生产隐患。这就是5月初山东科技大学矿山岩层智能控制与绿色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文志杰在宁夏银川市东部红四煤矿经历的“井下之旅”,像这样的“井下之旅”,文志杰每个月都要经历几次。文志杰是山科大为数不多的“80后”教授、博士生导师,还是山东省“青创人才引育计划”创新团队带头人。

 作为矿工子弟,文志杰深切体会到父辈的勤劳与无私。高考填报志愿时,他选择了山东科技大学的“采矿工程”专业,并在完成本科学业后顺利保送硕士研究生。读博期间,文志杰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实用矿压理论开拓者和奠基人宋振骐。在芬兰攻读博士后时,合作导师向文志杰提供了留校工作的机会,但他毅然选择回到山科大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

 煤炭是“流淌的乌金”,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据主要地位。经过多年开采,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深部矿井建设数量最多、开采规模和难度最大的国家,冲击地压、围岩垮塌失稳等深部动力灾害遍布主要采煤矿区,时刻影响着采煤安全。文志杰意识到,煤矿深部开采致灾机理不清,防控措施缺乏,极易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迫切需要研究解决深部煤炭资源安全高效开采的关键基础问题。于是,文志杰将深部开采岩体灾害预控选作自己的研究方向。

 文志杰常说自己是“矿工”,南至贵州、西至新疆、东至山东、北至黑龙江,都留下了他和团队成员的足迹。矿山、矿井成了他和同事们的实验室,参加工作11年来,他和团队始终执行着“5+2”“白加黑”的工作机制,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多年的坚持与研究,让文志杰在矿山动力灾害致灾机理、控制理论与技术以及相关实验研究方法和装备方面取得了诸多原创性研究成果,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课题等30余项。他牵头研发的行业内首台可真实还原采动力学环境的“采动应力试验系统”,揭示了采动应力诱发的深部灾害机理,解决了上海庙矿区软岩大变形的罕见技术难题,获得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牵头研发的“岩层破断模型及驱灾力源空间科学定位系统”,创新界定了影响采场矿压明显显现的采场覆岩和应力场范围,解决了影响开采安全上覆岩层范围难以定量划分的工程难题,为实现深部岩层智能控制提供了理论基础,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他以第二完成人参与的“基于应力梯度围岩损伤机制及加固技术”,分获山东省、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科研务必要服务地方经济、服务行业发展。文志杰立足国家重大能源需求,有针对性地研发创新理论与技术,已为国内30余对矿井提供了技术服务,研发的采动应力试验系统也已实现成果转化,通过技术转移研发的系列试验装备在国内20家单位推广应用。作为救援专家,文志杰还参与指导了临沂市平邑石膏矿塌陷事故等矿山灾害的救援工作。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未来,文志杰将持续聚焦我国煤炭开采面临的问题,做好深部开采岩体灾害(围岩变形、冲击地压)精准预控研究;也将聚焦服务青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开展海洋地下空间开发的研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