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聚焦

链接全球资源,推动创新主体充满活力

——市政协委员围绕“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功能,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言献策
青岛日报 2022年04月16日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周晓峰 王世锋

 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驱动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功能,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布局重大创新载体,培育战略科技力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打造国家东部沿海重要的创新中心。

 值得关注的是,报告着重强调了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规划了一系列硬核举措激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围绕如何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功能,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市政协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把创新主动权交给企业

 企业作为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在技术创新、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方面的作用愈加凸显。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关键正是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

 市政协委员、市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中心(青岛市技术市场服务中心)高级经济师伍晓强认为,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将进一步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充分激活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他建议,进一步打破传统的“高校、科研院所是技术创新供给方,企业是技术创新需求方”的技术创新单线思维,采取“市场与创新双向互动”的模式推动技术创新,形成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供给与需求“自我往复循环”良性格局。把创新主动权和话语权交给企业,将创新从纯科研活动转换为经济活动,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还要构建聚焦产业创新的科技计划体系,前瞻布局突破性、颠覆性、原创性前沿技术研发,孵化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更多爆发式增长的未来经济增长点。

 “青岛应利用好、整合好驻青高校、科研院所、头部企业的创新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集各家所长,分类别构建高水平创新与成果转化平台,超前布局,培育国家级创新平台。依托平台优势与青岛产业特点,在人工智能、新能源、先进制造、合成生物技术等领域筹划建设一批大科学装置,集中突破一批关键性技术。”市政协委员、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副所长吕雪峰对青岛科创平台的布局感到振奋。他表示,青岛拥有一批特色鲜明、科研成果丰富的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头部企业,要充分发挥其科技创新主力军作用,激活创新澎湃动力。

 “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到科技创新,方向鲜明,目标明确,路径清晰,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市政协委员,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王建表示,市科协系统将持续发挥联系广泛、人才密集等优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助力青岛打造国家东部沿海重要的创新中心。具体来说就是助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推动青岛主导产业创新发展,引入全国学会等高端创新资源,通过组建相关的产学研联盟、创新联合体,构建企业出题、科研机构作答案的科技与产业融合创新体系,力求转化一批科研成果,解决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突破一批“卡脖子”难题。

 集聚各类高端创新要素

 人才、技术、资本、项目等是推动创新的核心资源,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迫切需要集聚各类高端创新要素。

 在王建看来,加速高端创新要素的集聚,青岛要着力打造人才高地,高水平建设院士工作站、院士之家,搭建柔性引才引智平台,常态化联系聚集院士、专家等高层次人才,服务青岛创新发展。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举办如世界海洋科技大会、国际水大会等系列学术论坛和科技会展,开展多层次、多学科的国际学术交流与科技合作,广泛链接国内外科技资源,搭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平台。同时,支持青岛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国际科学及工程计划,鼓励青岛科学家在相关国际科技组织任职,提高青岛在相关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应当重点关注人才和产业。要着眼重点产业发展需求,招引特定领域的人才。另外,高校人才培养要与产业需求衔接起来,通过人才的培养来推动产业的发展。”市政协委员,中译语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中译语通科技(青岛)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晓东表示,“在家电、海洋、工业互联网等优势产业之外,青岛应该关注更多前沿创新领域的新兴产业,例如时下势头正盛的‘产业元宇宙’。青岛有良好的工业和虚拟现实产业基础,元宇宙技术的产业应用可以把线下实实在在的工厂搬到线上,模拟现实中的生产经营情况,前景可期。”

 市政协委员、青岛青松创业投资集团董事长隋晓认为,集聚创新资源,资本的力量也至关重要。“这几年青松资本正是通过投资对接引进多个国际头部企业和全球总部落户青岛,促成了国际领先的生物医药技术在青岛实现产业化。”他说。

 “青岛加速集聚国际创新创业要素,国际交往方面要以日韩为核心,以上合为优势,以中欧为特色,以东北亚为辅助,形成青岛独特的‘一带一路’创业城市的特点,既将国外好的创新项目引入青岛,又将青岛好的创业项目推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政协委员,青岛国际青年创客基地、中日韩(青岛)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主任王可锋建议,对中日韩创新创业大赛暨论坛给予专项支持,打造公益性中日韩青年创新创业交流平台,完善相关机制和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