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会也“怕雪”

青岛日报 2022年02月14日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特派记者 张 羽

 北京下雪了。清晨拉开窗帘,天地间白茫茫一片,虎年北京的第一场瑞雪不期而至。

 乘车来到位于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的MMC,抬眼望去,冬奥场馆群银装素裹,鸟巢、冰立方、冰丝带分外妖娆。

 不过,大雪带来的不只是浪漫,也有不小的麻烦。根据奥组委发布的官方信息,延庆、张家口两个赛区的降雪达到了大雪量级,很多雪上项目比赛不得不临时因安全原因推迟,谷爱凌参加的女子自由式滑雪坡面障碍技巧预赛甚至延期举办。

 那么,自带“冰雪体质”的冬奥会也会“怕雪”吗?相关专家给出了肯定答案。来自对外经贸大学的严峰老师是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的技术官员,他告诉记者,冬奥会雪上项目比赛用雪,其实与人们日常看到的天然雪很不同,主要是靠人工(注水)制雪技术制成的“冰状雪”。他以自己服务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为例,这里的赛道绝大部分都是“冰状雪”,天然雪的比例非常低,这种“混合雪”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对雪量、雪质进行控制,以保障运动员的人身安全和创造优异成绩。“雪如果太大,会改变赛道的雪温和雪质,影响选手的发挥。更重要的是,往往伴随大雪而来的大风天气,会成为极大的安全隐患。”严峰说。

 实际上,仅仅利用自然条件开展冬季运动,是人们长期以来的一种误读。例如我国的东北地区,尽管冬季天寒地冻大雪纷飞,但也只是非常利于储雪和冰雪爱好者“玩票”,真正用于比赛的冰场、雪场,同样需要大量的人工干预。而在冬奥会的历史上,人工造雪也早不是什么新鲜词,温哥华、索契都曾是这一技术的推崇者。

 以举办北京冬奥会为契机,我国的冰雪科技得到了跨越式发展,自主研发可以打造合格冰状雪赛道的核心技术已经通过了国际奥委会的审核。此外,中国的科研人员还研发出了高效储雪技术。这些技术不仅可以确保北京冬奥会的“用雪自由”,还将随着“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提供的丰富场景,越来越多地进入我们的生活,让冰雪运动真正实现“北冰南展、东扩西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