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借遍全村”到“致富带头人”

脱贫户刘洪臻创建散养鸡示范基地,不但还清昔日借款,还推广技术一同致富
青岛日报 2022年02月14日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张 晋

 “买的海虹、菠菜啥的,这两天还没忙起来,先好好歇歇,等到三月份,就没有这么多空喽。”正月十三恰逢海青集,上午九点,青岛西海岸新区海青镇刘黄崖村脱贫户刘洪臻,到镇上买了些蔬菜、海鲜,回家做上几个菜。闲时再去离家五分钟的青岛刘黄崖洪臻散养鸡示范基地里,喂一下基地里的三十多只鸡。正如刘洪臻所说,过年这段时间,是他一年中难得的“清闲日子”。

 之所以说“难得”,是因为创建了青岛刘黄崖洪臻散养鸡示范基地的刘洪臻,每年都要忙活养鸡事宜。年前是一年中最为繁忙的时候,每天都在“满负荷”劳作——常常是前一晚杀鸡忙活到半夜,第二天早上五六点,又要起来给鸡舍消毒、为散养鸡添水、观察散养鸡的状态甚至粪便……虽然刘洪臻的家离基地走路只需五分钟,但他忙得都要睡在基地的工具房。

 这么忙,是因为春节前是销售旺季。刘洪臻养的鸡口碑好,十里八乡的企业和乡亲都来买,还有从外地特意赶来购买的。去年,刘洪臻卖了1500只鸡。如今基地里的三十多只,还是人家特意拜托他留下来的。

 “年过得好哇,如今吃喝不缺,过年光剩吃肉、喝酒了。”当记者问起过年事宜时,刘洪臻笑呵呵地说。

 说说笑笑的刘洪臻,在儿子刘小冬看来,状态和前些年完全不一样了。“感觉就是生活好了,他人一下子就好了,可能就是有‘精气神’了吧。”对儿子所说的“精气神”,刘洪臻表示赞同。“以前的日子没法回想,干啥啥不行,种啥啥不收,家里还有媳妇吃药、孩子上学,全村人的钱基本都借遍了,过年更是‘过关’,哪有啥好心情。”刘洪臻的妻子患有精神疾病需要常年吃药、儿子要上学,因为要照顾家里,刘洪臻不能外出打工,生活捉襟见肘。

 2014年,刘洪臻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刘洪臻回忆道,那时,政府先后为他家申请了医疗、教育、低保、住房改造等救助。在多项政策的帮扶下,2016年,刘洪臻的家庭人均年收入由最初的不足2500元涨到6000元,实现稳定脱贫。儿子还在教育政策保障下完成了本科学业,破旧的老屋也在新区脱贫攻坚住房保障政策帮扶下修缮一新。2019年,在村干部和帮扶干部的帮助指导下,刘洪臻尝试买了几十只琅琊鸡苗。从此,他过上了每天凌晨5点起床、安顿好妻子后出门到树林里喂鸡的日子。随着养鸡数量越来越多,他扩大规模办起了散养鸡场,最多时候养了3000多只鸡,成了周边颇有名气的养殖专业户。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刘洪臻的妻子是重度精神残疾,根据政策,刘洪臻家庭“脱贫不脱政策”,这成为这家人最踏实的“底气”。

 在基地里,记者见到了刘洪臻行云流水般的捉鸡手法——只见他拿着自己设计的“抓鸡神器”——一根近两米长的钩子,挥舞起来,一下子便套在了一只鸡的腿上,拎起钩捉住鸡,整个过程不过十秒,可谓“快、准、狠”。

 练就如此功夫,可不是一朝一夕。刘洪臻养的散养鸡,平日里讲究“绿色”,吃的是玉米粒,喝的是自来水,玩的地方是小树林,常常一张翅膀就飞到养殖基地边小树林的树上,被街坊邻居誉为“跑步鸡”。刚开始养鸡时,刘洪臻没有技术,常常是捉一只鸡,要追着跑半天,累得一身汗。“我干了一年,才能捉得这么快。”

 “养鸡有讲究,你得观察,就比如红色的鸡粪可能是消化道出现问题,绿色的鸡粪可能是大肠杆菌等。”从最初养鸡时的茫然无知,到现如今成为养鸡专家,刘洪臻告诉记者,这得感谢村党支部书记张善亮。从他开始决定养鸡,张善亮便一直给予资金、资源等各种支持。“书记为我协调了养鸡场的场地、第一时间帮我请来了技术专家,叮嘱我一定要首先学好技术。”刘洪臻说,在养鸡路上,自己少有波折,得益于张善亮的指导。

 一直以来,像张善亮这样帮助刘洪臻的人并不少——刚开始养鸡时,刘洪臻没有钱,当初都是借钱买鸡苗、盖鸡舍,散养鸡吃的饲料都是王永美无偿提供给他的;疫情期间,销路受阻,镇村两级合力做起了散养鸡“推销员”,线下联系客户上门查看、线上设立微信群开展网络推销,帮助他卖出了700多只鸡和30头猪。

 他人的助力只是锦上添花,自身的努力才是走上致富路的根本。操劳养鸡场的同时,去年6月,刘洪臻又开起了“洪臻炒鸡店”,每天的客流量平均50人。养鸡、开饭店……如今,刘洪臻的年收入有近十万元。

 “我已经订好了鸡苗,3月份就送来基地了。春节的时候,几个老客户催着饭店开门,3月份饭店也得开起来。从3月份开始,就又忙起来喽。”刘洪臻告诉记者。时下,越干越有劲头的刘洪臻,不但还清了昔日的借款,还把自己精心积累的养鸡技术向更多村民推广,帮助身边闲散劳动力一同致富。日子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