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系列评论②

多措并举着力治“堵”

青岛日报 2021年12月06日

王学义

 大城市治理,交通是市民最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堵”不仅降低城市效率,制约城市发展,也会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必须着力解决“堵”的问题。

 解决“堵”的问题,要加强路网建设,完善交通配套设施。放眼全球,堵车正成为越来越严重的“大城市病”。不过,与一些知名国际大都市相比,国内很多城市的道路资源严重不足,路网密度和道路连通性较低,断头路多,轨道交通发展滞后。随着私家车保有量不断增加,道路拥堵也就成为必然。今年以来,青岛着力解决“堵”的问题,加快进行城市路网建设,济青高铁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通车,地铁运营里程持续增长。滚动推进市政道路整治提升,全力推进15个重点项目。至今,30条未贯通道路打通工程已全部开工建设,累计通车21条;对老城区162处开放式小区实行交通“微循环”调流,对160余条道路、600余处路口实施精细化交通治理。如此大手笔与“微循环”相结合,城市出行“动脉”日益畅通。

 解决“堵”的问题,要整治乱停车等问题,打造规则之治。城市交通是一个基于规则运转的体系,只有各类主体都敬畏并遵守规则,才会有整个体系的健康运转。交通整治正是通过对日常场景的干预,来强化市民的法治意识、规则意识。乱停车是当前交通违法“重灾区”,青岛交警对此进行集中整治。既有果断处罚,也有批评教育。比如,李沧交警针对外卖行业的摩托车、电动车乱停乱放问题,多次到外卖企业“送教上门”,并对企业负责人进行约谈,督促整改,打出“组合拳”,收到了不错的效果。此外,对“僵尸车”也进行了清理,让路面更加干净。

 解决“堵”的问题,要注重源头治理,兼顾好规矩和便利。应该看到,不少人乱停车有着无奈成分,因为附近“无处可停”。青岛直面问题,为群众解除痛点。全年计划开工建设37个公共停车场,目前32个停车场主体已完成,新增泊位约1.7万个;今年7月起开始向社会开放机关事业单位专用停车设施,目前已陆续开放机关事业单位停车场184个,泊位12500余个……同时,针对部分老旧小区集中、停车位少等现状,在周边有条件的道路施划限时停车泊位,为居民解除烦恼。在细节上下足功夫,并对资源合理利用,有效提升了交通治理水平。

 解决“堵”的问题,要积极转变思维,统筹好高度和温度。大型城市的交通治理,离不开科技赋能。青岛利用智慧交通设施为城市交通“活血化瘀”,提高了路网整体运行效率。目前,全市已建成覆盖城市道路、高速公路、国省道的智慧交通管理服务综合体系。今年以来,新建升级市区交通信号机、多目标雷达交通流采集等智慧交通设施210处。实施瓶颈控制36处,干道拥堵协调控制12条,全天“绿波”协调道路72条,局域路网通行效率提高约22%,进一步改善了市民出行条件。如果说科技体现了“高度”,那么市民安全和规则意识提升,则代表了“温度”。青岛交通治理正在向互联网融合迈进,一边推进智慧民生服务,一边让市民不断增强交通安全意识。而所有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努力,群众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从而使规则变得更有生命力。

 城市治理永远在路上。这不是一场“运动式”整治,而是将交通文明深植市民内心,促进市民出行理念和行为方式的科学转变,进而塑造一个更有秩序的城市生活共同体。这显然有利于从根本上筑牢城市文明之基,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