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学生在陶艺创作的过程中,学习家乡历史文化,发挥想象和创意,锻炼动手实践能力,收获多元成长。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沐源
“双减”政策的到来,再一次发出了深化教育改革的强烈信号。扭转“唯分数”“唯升学”等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这既是“双减”所针对的重点,也是近年来青岛教育努力的方向。三年来,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十个一”项目在青岛各区市、各学校落地生根,融入校园的每个角落和每个孩子的日常生活。它如同一捧种子,为孩子的未来播撒下更多可能;更如同一个支点,撬动着教育的“大改革”。
以生为本,课堂更活跃
2019年,时任北京十一学校校长(现任北京第一实验学校校长)李希贵在“青岛教育大讲坛”开讲时直言:今天在校园里的这一代孩子,是和机器人“抢饭碗”的一代。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出现,使我们的教育必须瞄向核心素养。因为仅仅学某一个专业、靠某一些知识甚至靠某一些技能都没法应对未来,这时候综合素养以及对社会、对未来的适应性就尤为重要。
教育者的高声疾呼,源于教育长期以来“长于智、疏于德、弱于体、少于美、缺于劳”的弊端。而彼时的青岛,教育者已经在努力探索破解之法。学会一项体育技能、掌握一项艺术才能、精读一本书、记好一篇日记(周记)、参加一次劳动、演唱一支歌曲、诵读一首诗词、进行一次演讲、参加一次研学、参与一次志愿服务,2018年以来,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这“十个一”项目融入校园的每个角落和每个孩子的日常生活,“十个一”看似教育中的小事,却如同星火燎原,以强大的生命力推动改革的触角深入课堂、深入课程、深入管理、深入评价。
以学生的“学”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在青岛十六中,“十个一”融入了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改革。朗读亭、操场、图书馆都可以作为“教室”,学生自选经典名篇进行诵读学习和展示;将“课前2分钟演讲”纳入语文教学大系统中,使之与阅读、写作等相联系;坚持开展“读一本好书”活动,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坚持开展“写一笔好字”活动,以书法培养学生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
生生互动、合作学习、互促互进,在青岛三十九中,“十个一”将参与一次志愿服务融入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学生轮流化身“小老师”,为同学们讲解习题。日复一日的坚持,让许多同学一改往日不爱思考、不敢提问的状况,调动起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资源再整合,课程更有生命力
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着眼于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尊重基层首创的“十个一”,打开了课程改革的更大格局,激发了课程改革的更多创意。
围绕“参加一次研学”,西海岸新区制定《研学旅行管理手册》,精选研学旅行基地,加强研学旅行课程研发。截至目前,西海岸新区已建设市区两级研学旅行基地80个,组织全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13万人次;编写《大美西海岸 欢乐研学行》读本二期,《探索海洋奥秘 解码海藻科技》入选山东省十大研学旅行课程,《中国德育》专刊报道新区研学旅行“全程指导,全员参与,全域推进”模式。围绕“参加一次劳动”,西海岸新区逐步探索出以劳动教育基地为支撑,融课程、活动、评价为一体的新劳动教育体系,建设劳动实验校20所,整合校外活动基地87所,新增青岛市未成年人“社会课堂”17处。
胶州市作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秧歌之乡和中国剪纸之乡,拥有2项国家非遗、6项省非遗,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推动“十个一”与地域文化相融合,胶州教体局推动胶州秧歌、胶州茂腔、胶州八角鼓、三里河黑陶、剪纸等走进校园、走进课程。每年定期组织开展“传统胶州秧歌冬训”“寻找小小传承人——非遗夏令营”等非遗传承活动课程;组织编写适合学生的《胶州秧歌教材》《胶州秧歌传统曲牌》等材料。2020年,“胶州秧歌、三铺龙拳进校园实践案例”入选全国第二届“非遗进校园”十大创新实践案例,胶州市莱州路小学、常州路小学、第二实验初中获得全国首批“中国秧歌艺术传统校”称号。
在李沧区,各校结合“十个一”抓实课程整合和学科融合。该区加强教师通识培训,即除了掌握本学科的教育教学技能,还要熟悉各科教学情况,提升学科融合能力。以劳动教育为例,在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等文史类课程中引导学生学习劳动模范、大国工匠事迹,深刻阐述艰苦奋斗、勤劳节俭等优良传统。
优质与均衡并重,管理更智慧
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都能在“十个一”的陪伴下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这是万千家长的共同心愿。但是优质资源不充分、城乡及校际差距较大,这又考验着教育者的管理智慧。以全面开展“十个一”为契机,各区市创新管理机制,实施多种改革举措,让优质教育资源“流动”起来。
为推动“十个一”与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相契合,胶州市坚持集团化办学与办好每一所学校并重,优先将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新建学校纳入集团化管理,发挥优质校在推进“十个一”项目方面的优势,促进城乡教育协同发展。同时,强化“十个一”项目师资建设,印发《胶州市中小学美育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管理办法(试行)》,先后成立黄延琴省特级教师工作坊、曲翠琴名师工作室等,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的辐射带动作用。
在西海岸新区,600余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学校“十个一”项目建设,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补充紧缺特色师资,实施全区“巡回走教”;安排农村专项经费,重点支持农村学校设施设备配备、兼职教师任教补助等;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发展学校“十个一”项目,多渠道增加学校投入。加快区域融合,以集团化办学为改革突破口,打破原开发区和原胶南的地域界限,打造一批现代化一流教育集团,实施管理互通、师资共配、研训互动、文化同建、资源共享、质量共提、发展共赢,不断缩小区域差距。推进城乡融合,成立14所城区优质校与20所农村小学、12所农村初中组建联盟型教育集团,组建12个镇域一体化办学集团,组建城区优质校与9个农村薄弱校融合型教育集团,在教育管理、资源共享、干部成长、师资均衡等方面交流共享,不断缩小城乡、校际差距。依托智慧教育平台,打造“十个一”优质“空中课堂”,使每个孩子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尊重个性与过程,评价更科学
学校是一座百花园,“十个一”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点,都能开出独特的花朵。扭转“唯分数”“唯升学”的评价导向,各区市、各学校在推进“十个一”的过程中,创新和优化评价体系,助力孩子全面而个性发展、身心健康成长。
李沧区抓实多元评价,一是过程性评价,教学节、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合唱节、戏剧节、数学节、丰收节……利用多样化的展示平台,见证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让每一个孩子收获自信。二是生活化评价,田园课程、农耕课程、厨艺课程、研学课程、馆校课程……让孩子们参与到实践操作、服务家庭、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让每个孩子都有获得感、幸福感。三是成果化评价,各类校园“达人”挑战赛、“小明星”风采展,让孩子们在点点滴滴中感受成功,将素质教育推向深入。
胶州市夯实评价机制和督导机制,秉承“每个孩子都优秀,每个孩子都精彩”以及“为学生全面发展而评价”的教育理念,形成评教并重的过程性评价与专项测试于一体的综合评价体系。借助青岛市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十个一”项目信息平台,胶州市20所试点学校、37000余个家长用户、1000余个教师用户,采用自评、师评、家长评三个维度的评价模式,将“十个一”项目纳入重点工作和清单式管理,与学生综合素养、体质健康测试、艺术素质评价等评价体系紧密结合。对胶州市所有中小学校进行抽测,抽测人数占全校人数的2%,抽测结果纳入对学校的年终督导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