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幼儿在家门口“上好园”

“联盟办园”全覆盖助力青岛优质园年底前达到60%
青岛日报 2021年11月15日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沐源

 11月4日,在平度市同和街道最南端的刘家张村,张村社区幼儿园的孩子们又迎来了“送课”的刘芷祯老师,精彩纷呈的科学探索活动课不仅深受孩子们喜爱,也让现场观摩的老师受益匪浅。

 刘芷祯是山东省示范幼儿园、平度市同和街道中心幼儿园的骨干教师,孩子们不用出村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学前教育资源,这得益于“镇街中心优质园+农村园”的办园模式改革。去年以来,青岛市在部分区市前期探索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市推进学前教育联盟办园工作。如今,我市已实现优质园(省一类及以上等次幼儿园)和薄弱普惠园(省三类及以下等次幼儿园)联盟办园全覆盖,“先带后”“强帮弱”,助力薄弱园办园质量快速提升。据悉,我市优质园占比有望从去年底的39%提升至今年底的60%左右。

 优质教育资源不充分、配置不均衡是制约教育进一步发展、影响人民群众幸福感的“痛点”问题,从“幼有所育”迈向“幼有优育”,是万千家庭共同的呼声。据统计,目前我市共有幼儿园2526所,其中公办园1277所,民办园1249所,公办民办园数量大体相当。民办园中,普惠性民办园882所,占比70.62%。全市在园幼儿共计36万人,其中公办园在园幼儿18.05万人,占比超过50%,达到国家、省相关要求;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15.20万人,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超过90%,位于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由数据可以看出,我市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较高,“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已得到很大缓解。不过,优质园不足,部分幼儿园办园条件、保教质量和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城乡间、区域间和园际间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依然较为突出。为满足人民群众对“上好园”的需求,市教育局于2020年7月印发《关于推进学前教育联盟办园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导各区市因地制宜,推进“优质公办园+分园”“优质公办园+教学点(小微园)”“镇街中心园+村办园+民办园”“优质园+薄弱园”“优质园+新园”“优质园+优质园”“城区优质园+农村园”“城区优质园+城区薄弱园”等8种联盟办园模式改革。联盟成员签订联盟办园协议,明确联盟目标、内容、期限及评价标准,切实保障资源共享、管理共融、师资共育、文化共建、课程共研和发展共赢。目前,全市优质园和薄弱普惠性幼儿园联盟办园参与率已达到100%,各区市也实现了8种联盟办园模式全覆盖。2021年,我市拨付联盟办园专项资金695万元,今后每年都有持续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在各区市,联盟办园正在不同的“土壤”上结出“果实”。农业大市平度现有375所幼儿园,其中323所为农村园,通过联盟办园,这些农村园全部与镇街中心园实现镇域一体化发展。“农村园办园最大的‘痛点’是师资短缺,教师专业化水平不足。”平度教体局学前教育科科长官伟丽告诉记者,实施联盟办园以来,镇街中心园统一招聘调配教师,通过教师轮岗、送课支教等方式,让优秀的专职教师流动起来,激发农村园办园活力。

 在西海岸新区,伴随人口的大量增长,近些年新增幼儿园如雨后春笋般“冒头”。为实现“建一所、优一所”的目标,该区鼓励优质园发挥“孵化器”作用,带动联盟内的新建园高起点快速发展。作为山东省十佳幼儿园,西海岸新区第一幼儿园孵化了6所分园,个个都被评为“省示范”,其中3个分园独立出来又开始孵化“园三代”。

 在人口密集、学位紧缺的老城区,“优质园+小微园”的模式让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小而美”的教育。市北区道口路幼儿园是一所有着70多年办园历史的老园,但是随着学区内适龄幼儿的不断增多,局促的空间不足以满足幼儿发展需求,该园于2019年搬迁至曹县路新园。不过,学位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2021年,改造整修一新的道口路老园作为“小微园”重新启用,并且作为曹县路新园的联盟园实行一体化办园,教师统一调配。“我们的道口路老园可谓‘园小质优’,小班化设置更有助于实现个性化、以儿童为本的教育教学。”道口路幼儿园园长王树红说。

 民办园是学前教育的重要力量,不过,教育及管理理念陈旧、保教工作不够科学规范、教研能力薄弱等问题制约着许多民办园的发展。为此,崂山区通过“优质公办园+民办园”联盟,定期组织民办园教师到优质公办园进行跟岗学习、联合教研;定期组织开设农村园、普惠性民办园教师素质提升培训班,采取线上培训、市内观摩、外出研修等多种形式,全面提升薄弱幼儿园园长教师职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