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优美的李村河。 刘 栋 摄
今年是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建设的收官之年。近年来,我市打响了“长制久清”的碧水保卫战,城市黑臭水体综合治理工作全方位推进。瞄准当前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水环境、水安全、水资源等问题,进一步理顺排水管理体制,积极创新运营模式,探索全市“厂—网—河”一体化运营,打破行政区域和行业管理界限,构建责权利为一体的运维体系,使得水环境治理、污水系统提质增效等工作统筹推进。
青岛作为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的“双试点”,始终坚持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全局统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排水防涝补短板各项工作,着力打造海绵城市和排水监测管控平台建设示范。
全面推进“厂—网—河”一体化运营建设
记者从市水务管理局获悉,“厂—网—河”一体化的运维工作涉及多部门和工作机制,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进实施难度大。因此,以城区内面积最大、涉及辖区最多、治理任务最重的李村河流域为试点流域,先行先试,编制《青岛市李村河流域“厂—网—河”一体化工作方案(试行)》,打通路径,后续根据运管效果逐步推广经验到全市范围。
具体做法是,由水务集团对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的污水处理厂、市政排水管网进行专业化一体运维、智慧调度;采用特许经营模式,政府与青岛水务集团签订服务协议。目前,李村河流域“厂—网—河”设施有效联动,做到运营队伍健全、管护资金落实、管理制度完善,建立了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管理保护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
为健全完善李村河流域“厂—网—河”一体化运营体系,形成厂网河运营长效管理机制,编制《青岛市李村河流域“厂网河”一体化管理工作考核办法(试行)》,围绕李村河流域“厂网河”一体化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坚持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自2021年起,每年对沿河各区及水务集团按照管理职责开展绩效考核。考核情况将作为绩效付费的重要参考依据,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与效率。
目前青岛市正在编制《青岛市推进“厂—网—河”一体化建设运营管理工作行动方案(试行)》,督促各区(市)要积极探索“厂—网—河”一体化运营模式,结合辖区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分时序、分步骤推进“厂—网—河”一体化工作。
构建海绵城市和排水监测管控平台
青岛作为“双试点”城市,在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黑臭水体治理等工作方面继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着眼全市,综合运用云计算、大数据、在线传感、物联网、互联网+、模型等先进技术和理念,搭建全市统一共享的海绵城市和排水监测管控平台。这一平台也是青岛市创建国家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的23个备案项目之一,建设资金由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和市级财政统筹安排,并聘请第三方提供全流程技术服务,确保平台长期、稳定、安全运行。
按照“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思路,对源头设施、排水管网、受纳水体、排水分区排口等进行持续在线监测,定量评估流域水生态、水环境等海绵城市建设指标,为系统化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及黑臭水体治理提供数据支撑,我市构建了“一个管控平台、一套技术标准、一个监测体系”三统一的海绵城市和排水监测管控系统。
“厂—网—河”一体化运营体系依托青岛市海绵城市及排水监测智慧管理系统,集成李村河流域污水处理厂、排水管网、暗渠、河道全要素数据,实现排水系统的全过程、全要素常态化管理,及时发现日常问题,破除信息壁垒,实现流域数据实时共享、融合利用,通过多级水质监控、水质水量预报预警、超标排水追溯管控等措施联合调度,保障厂网稳定运行、河流水质达标。
据悉,该平台在考虑面向政府的同时,考虑公众需求,开放公众通道,实现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共同推动,同时全市统一共享的海绵城市和排水监测管控平台建设示范,可为类似城市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吴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