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系列报道(二)

打造北方海滨丘陵型缺水城市水生态建设“样板”

青岛日报 2021年11月11日

青岛日报2021年11月11日版面

■整治后的李村河景色优美。 刘 栋 摄

我市属于典型的北方海滨丘陵型缺水城市,水资源先天不足,时空分布不均,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河道生态用水缺乏。我市多年平均降水量687.5毫米,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86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9.5%,属于严重缺水城市。城区河流水源补给主要来自地下水渗入、雨季降水,生态基流匮乏,河道基本生态功能难以保障。

 近年来,为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用水,从河道、水库的取水量逐年加大,河道内径流逐渐减少。市水务管理局有关人员介绍,全市河流共有440条,其中中心城区主要河道49条,枯水期几乎全部断流。为“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保障河道生态基流,修复河道水生态系统,我市积极探索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利用再生水进行河道生态补水,努力打造北方海滨丘陵型缺水城市水生态建设示范,构建人水和谐的城市蓝绿空间。

 优化污水厂布局,扩大再生水补水规模

 我市首先从污水处理厂设施布局入手,遵循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原则,形成“上游-中游-下游”三级布局;根据水功能区水质目标及河道生态补水需求,针对性实施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充分利用污水厂再生水对河道进行生态补水,还原河道生态调蓄功能。以李村河流域为试点,打造生态补水典范,主要采用李村河污水处理厂、张村河水质净化厂、世园会再生水净化厂出水作为补水水源,2020年市水务管理局组织实施了李村河中游生态补水示范工程,为李村河流域提供5万吨/日的再生水补水水源,全流域补水能力达到24.6万吨/日,李村河流域实现了由单一的季节性行洪河道向常年流水潺潺、水清岸绿的生态幸福河道的转变,国控断面连续24个月持续稳定达标,河道生态基流逐步恢复。

 在总结李村河生态补水的成功经验基础上,青岛市在全市范围内对有条件的河道积极开展生态补水。下步,按照《青岛市城镇排水和污水处理“十四五”规划》,全面推进海泊河污水厂、娄山河污水处理厂、灵山卫污水厂再生水利用工程以及城阳区“五水绕城”生态环境提升中水回用工程等重大建设项目,对有补水需求的海泊河、李村河、楼山河、张村河等河段进行补水,努力将河道打造成防洪屏障、生态绿道、亲水长廊。

 实施清污分流,保障清水入河

 深入推进排水管网精细化管理,开展“清水入河、污水入管”专项整治行动,推动城区排水系统的高质量健康发展,助力城区河道生态恢复。2020年对李村河流域内700余公里排水管网进行“体检”,完成排水口调查286处,源头信息调查4598宗,发现问题3万余处,为下步改造提供数据支撑。对李村河流域临时截污设施进行分区溯源,已取消临时截污措施89处。同时,充分利用中央补助资金对李村河流域14处重点排水口实施清污分流,保障雨水、地下水等清水作为水源补给河道。

 我市作为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的“双试点”,始终坚持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全局统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排水防涝补短板各项工作。“十三五”期间,青岛市全域完成海绵城市建设223平方公里,占建成区面积的26%,李村河流域建设先行示范区55.64平方公里,创建了全市统一共享的海绵城市和排水监测管控平台,充分发挥绿色设施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作用。

 建章立制,完善长效补水机制

 按照“统一管理、共同参与”的原则,我市提出到2022年底,各区市建成区内所有重要河道,基本建立生态补水长效机制,实现长效化、高标准生态补水,打造河道水面景观,加强再生水回用,提高河道环境容量,消除水体黑臭现象,改善河道周边的人居环境。

 多次联合中国海洋大学开展非常规水资源综合利用专项课题研究,以期从控源截污、内源整治、生态修复、生态补水以及长效机制等方面提出有效建议,逐步提高河道水环境容量,消除水体黑臭现象,将李村河打造成常年有水、水清岸绿,集休闲健身、生态调节等功能为一体的生态景观廊道。目前,研究成果已经指导李村河中游生态补水示范项目,并取得阶段性成效。  (吴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