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CBD坚守的“体育地标”

发展成拥有20多种健身项目的健身场馆 新兴体育馆折射青岛体育产业变迁
青岛日报 2021年11月05日

■新兴体育馆成为城市CBD的“体育地标”。 王 雷 摄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张 羽

 临近岁末,刘建新手头上的事又多了起来。“双11”促销、谋划来年工作、制定经营目标……作为一名民营中小企业的经营者,公司里的大小杂事通常都需要他一一过问。“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体育产业不像别的行业那么成熟,没有太多的一定之规,这些年我们其实一直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他说。

 刘建新是青岛市新兴体育馆的总经理,他经营的这座山东省最大规模民营体育综合体,今年刚刚走过了重建开业后的第10个年头。从上世纪90年代初创时举步维艰不得不靠出租场地勉强维持,到原地推倒重建后成为地标性的健身综合体,新兴体育馆近30年的成长之路,也是青岛体育产业随着市场经济大潮不断向前奔涌的一个缩影。

 “新馆”蝶变,CBD里坚持“健身锻炼”

 新兴体育馆位于CBD中央商务区的黄金位置,占地将近3万平方米,是拥有8个场馆,能够提供包含游泳、羽毛球、网球、壁球、健身、台球等八大类20多种健身项目的大型健身综合体,平均每天客流量超过1500人,200多个停车位经常一位难求。

 然而,在2008年之前,这里还只是一个不起眼的体育俱乐部,前来健身的市民屈指可数。

 “准确地说变化是从2000年前后开始的,当时的旧馆里有8片羽毛球场地,偶尔出现会员排不上队的现象,当时我就感觉这行有盼头了。”刘建新口中的“旧馆”,是上世纪90年代初由新兴集团修建的新兴体育馆,作为山东省首个由民营资本兴建的体育场馆,它的出现曾一度引起了不小轰动,但在那个年代,如此“前卫”的举动很难被人们接受和理解。

 1998年,新兴集团决定成立体育俱乐部,刘建新开始在这个完全陌生的行当里“摸着石头过河”。

 凡事只要坚持总能看到希望。经历了开始几年的探索,刘建新边干边学,逐渐摸清了健身行业的门道。2008年底,看准中央商务区建设带来的机遇,新兴集团决定将体育馆推倒重建。这次他们没有向政府要一分钱投资,没有向银行贷一分钱款。为筹集资金,集团陆续卖掉了4家电缆厂和1个服装厂,先后投入1.35亿元人民币,用两年时间实现了体育馆的升级换代。

 2011年1月1日,焕然一新的新兴体育馆正式开门纳客。

 场馆“刷新”后,羽毛球场地从8片增加到34片、新建了50米泳道的标准游泳池……新馆从项目到服务全线升级。但健身收费并没有涨价,新兴体育馆依然坚持让老百姓消费得起的“平价”健身消费理念,2580元一张的游泳健身年卡10年不曾涨价。

 “这几年经营情况总体不错,主要是因为人们健身意识大大提高了,另一方面也是国家的政策好,这个行业越来越有干头儿。”展望未来,刘建新始终保持乐观。

 会员“破万”,健身成为生活“刚需”

 刘建新的乐观并非无源之水。经过多年苦心经营,新兴体育俱乐部注册会员总数已经超过一万人,其中不少人办的都是长期会员卡。负责场馆运营的徐安乐告诉记者:“我们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周边居民和上班族,大家来这儿一是方便,另外也是对我们企业放心。”

 家住绍兴路的市民王宝杰是新兴体育馆的常客之一。身为羽毛球“铁粉”的他,每周至少有三天要跟球友在这里“约战”。“我最早在这里打球是2006年,一般都是下班后直接过来,打完球再回家。这边场地不错,经营情况也稳定,所以这些年就一直延续下来了。”王宝杰告诉记者。

 比王宝杰更资深的球友,是新兴网球俱乐部的朱鸿谊。66岁的他自从1998年成为这里的创始会员以来,就从未停下练球的脚步,一年四季风雨无阻,甚至有时候出差去外地,回青岛的第一件事不是回家而是直奔网球场。

 在刘建新看来,人们通过运动收获快乐,让健身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是营收之外自己同样看重的一份“报表”。“体育场馆是制造幸福快乐的地方,看到自己做的事业能影响这么多人,心里当然很高兴。”他说,“今后大众健身会向着个性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需要我们提供更精准的服务,这就是健身行业从业者今后的努力方向。”

 据介绍,为满足体育爱好者不断提高的需求,目前新兴体育馆在各个体育项目上都配备了持证上岗的专业指导教练。实际上,这也是在致力于打造一支素质全面、技术精干的专业教练团队。在与不同情况的会员接触时,他们会为会员设计全方位的健康计划,提供精确的健康评估、科学咨询,然后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和顾客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健身计划,更科学、更合理地进行个性化健身指导。

 连办25届,打造“新兴杯”招牌赛事

 今年国庆期间,第25届青岛市“新兴杯”中小学生网球赛落下帷幕。自1999年创办至今,这项赛事从未间断,规模已经由最初的只有为数不多的孩子参赛增加到现在的500多人报名,为青岛挖掘培养了一大批网球专业人才。

 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软式网球女单冠军赵蕾就是其中之一。“1999年我刚接触网球,听说有个‘新兴杯’中小学生网球比赛,就报名参加了。”当时的赵蕾只有10岁,一直到进入山东省体育学院读书前,她参加了七届“新兴杯”赛事。和许多参加过“新兴杯”的孩子一样,现在的赵蕾已经成为青岛大学的一名体育教师。由于工作的关系,她还会经常来到这个“梦想出发之地”,偶尔打打球,或者作为教练指导学生比赛,“这样的角色互换,还挺让我兴奋的”。

 一项青少年赛事能够连续举办25届,“情怀”当然是一个重要因素。刘建新的另外一个身份——青岛市网球协会会长,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当时没有考虑到比赛能走到今天,办了几年之后逐渐看到了一丝曙光”。虽然最终能成为职业网球手的孩子凤毛麟角,但他还是希望通过“新兴杯”的赛事激励模式,让更多青少年有机会接触、了解网球,近距离体验竞技网球的魅力,从而喜欢上网球。

 不只是青少年,每天上午7:00-12:00被作为公益时段,这里的6片网球场地免费对老年网协开放。近年来,这里还多次举办了“蓝天杯”、“胶东杯”、“郑洁杯”青少年网球赛、俱乐部杯联赛等多项赛事,为青岛的网球运动发展搭建了优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