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全民城管·温馨家园”公众参与城市管理活动启动 仪式上,向城市管理社会公众委员代表发放聘书。
②与沿街商铺签订落实“门前五包”责任书。
③“星期三问城管”活动接线现场。
④“全民城管”的志愿者进楼院开展卫生整治行动。
⑤李沧区兴城路街道“三长一站”工作推进会。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贾 臻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如何在前期快速扩张的规划、建设基础上,更加精细、人性化地管理好城市,已经成为“全生命周期”城市治理模式下的必答题,也是解决“大城市病”、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必由之路。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城市建设管理中产生的问题,也理应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但是,在当前城市管理工作中,如何调动群众积极性参与到城市建设发展中来?如何让群众成为城市管理的主角?如何让群众成为城市发展的最大受益者、最广参与者、最终评判者?这个看似“老生常谈”的问题,考量着政府部门的智慧,关乎城市基层治理的能力和水平,也是解决城市管理问题的“金钥匙”。
11月4日下午,青岛市“全民城管·温馨家园”公众参与城市管理活动启动仪式在市政府会议中心举行。该活动以“开门办城管”为引领,围绕打造“方便、温馨之城”,大力实施“个十百千万”工程。“个”即打造一个富有生机活力的“全民城管 温馨家园”活动品牌,凝聚“城市是我家、管理靠大家”社会共识;“十”即建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专业律师、媒体记者、社会组织、企业单位、社区居民、新市民、社会志愿者等十支队伍;“百”即从这十支队伍中选聘,热心于城市管理和社会公众事业、政策理论水平较高、专业素质较强、具备较高社会威望的百名城市管理公众委员,收集反映社情民意、调查研究热点难点问题、监督城市管理服务和执法、参与城市管理会议和督查考核,发挥“好参谋”作用,提高城市管理决策科学化和工作透明度;“千”即在全市推选热心于城市管理、有一定政策水平和专业素质的千名城市管理市民代表,收集市民关心的城市管理事项、反映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意见建议,发挥“好帮手”作用,带动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城市管理;“万”即组建万名城市管理志愿者队伍,参与城市管理义务劳动和志愿服务活动、反映市民对城市管理的需求,发挥“好伙伴”作用,形成城市管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群众工作新局面。
这是青岛市城市管理部门继 “三长一站”“市容环境责任区制度”等措施之后,对“全民城管”的又一次“破题”,是推动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转变的积极探索,也是走好“开放路”、打好“服务牌”,广泛发动市民群众参与的有力举措。
“三长一站”:
打通城市管理“最后一公里”
李沧区兴城路街道位于李沧区西北部,是青岛的老工业区,辖区大部分是原碱厂宿舍、国棉八厂宿舍等“家改居”无物业管理的开放式楼院。开放式楼院城市管理方面问题比较多,管理难度大,单凭政府“单打独斗”很难抓出成效。但是,靠着“三长一站”工作模式,这个街道找到了自己的治理模式。通过充分依靠群众、发动群众, “上下贯通、横向联动”的模式,充分调动了居民参与城市治理的积极性,城市管理投诉同比下降40%,满意度上升56%。
兴城路街道唐山路社区17号楼顶一户居民饲养鸽子40余年,鸽毛、粪便让居民不堪其扰,导致邻里关系紧张。楼院长上报情况后,同执法队员一起反复上门做说服教育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促使养鸽户自行对鸽子进行了妥善处置,保证以后不再饲养,群众身边的环境卫生问题迅速化解,居民纷纷点赞。据兴城路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开放式楼院的环境卫生极易出现“破窗效应”,即一旦市容和环境卫生的“小问题”被放任存在,其他人会竞相效仿,导致环境卫生整治难以长效保持。“‘三长一站’工作模式推行后,我们从每个楼院选取一名本社区热心公益事业、责任心强的党员或楼长担任楼院长,开展全天候巡查,将居民反映和日常巡查发现的情况推送至‘站长微信工作群’,在群里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照片+地址+简单描述”的反馈方式,确保‘点对点’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解决。”该负责人表示。
李沧区兴城路街道的变化,只是我市推行“三长一站”工作模式的缩影。为加强基层治理,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2021年7月2日,青岛市城管委印发了《关于在青岛市城市管理领域推行“三长一站”工作模式的意见》,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行“三长一站”即楼院长、街巷长、区片长和城市治理服务站的工作模式,构建楼院长包点、街巷长包线、区片长包片、城市治理服务站统筹协调的工作架构。
“‘三长一站’构建了群众参与城市管理、社会各方力量协同共治的工作模式,是群众参与城市管理的制度化渠道,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市城市管理局副局长王镝说。街道办事处根据自身实际,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则,安排街道干部、综合执法人员、社区居委会党支部书记或主任担任城市治理服务站站长,主要负责“三长”的日常联络调度,组织区域内市政、园林、环卫、执法以及各类设施的养护、作业、巡检、执法等专业人员,搭建群众及社会各界参与协商的议事平台,协调解决区域内城市管理相关问题,定期对各行业处置问题情况做出评估。
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问题与矛盾,是“三长一站”工作模式的一个重要特征。依托城市治理服务站,打造“线上”“线下”两个问题处置平台,有效解决群众身边的烦心事、揪心事。“线下”,利用现有设施资源设立城市治理服务站,作为街巷长、楼院长、区片长交流情况、议事讨论、安排工作以及听取市民意见建议的场所,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区域内重点难点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将大部分问题发现在基层一线、解决在基层一线,让城市管理工作的“生人社会”变成“熟人社会”,形成问题解决的“微循环”。
截至目前,青岛已经有93个街道947个社区建立了城市治理服务站1126个,设立站长1051名、街巷长2286名、区片长1631名、楼院长12891名、市政人员463名、园林人员502名、环卫工人1067名、执法队员1006名、排水工作人员13名,初步建立“三长一站”工作模式,打通城市管理“最后一公里”,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问题与矛盾,探索建立群众参与城市治理的制度化渠道。
走出“整治→反弹→再整治→再反弹”怪圈
市容环境卫生动员“人人参与”
从今年大年初一开始,平度市古岘镇综合行政执法中队就开始给沿路业户,贴上了一张门前五包责任落实的“蓝色身份证”。
为驻地沿路业户张挂的“蓝色身份证”,全称叫门前环境卫生责任区责任书公示牌。公示牌不仅说明了沿路业户的环境卫生管理责任,同时显示了业户星级。“六星”表示最好,“一星”表示最差,让业户近期落实门前卫生责任的情况一目了然,这就是古岘镇创新的业户尽职履责情况“星级评价”制度。
“门前责任制”既包括业户门前卫生环境、经营秩序、广告管理等常见内容,也包括垃圾分类、清扫积雪等“新时尚”;业户不仅要严格自律,还应该对自身责任区内出现他人破坏环境卫生的行为及时劝阻、制止、上报。
“门前责任制”落实难,难在配套机制不健全。“怎么奖?怎么罚?”这些问题是关系到“门前责任制”是否能落地生根的关键。古岘镇建立“一户一档”,档案将对驻地所有门店、企业信息进行登记,并动态记录各业户“门前责任制”履职尽责情况,最终形成“一本账”,让所有信息有账可查,并根据“账本”动态调整业户星级。目前古岘镇沽河路、康城路142户业户和企业都有档可查。
对于“六星”业户,古岘镇在进行公开表彰的同时,将“六星”级主体纳入诚信“红名单”,减免第二年环境卫生和垃圾清运费用,让“六星”级主体既得荣誉又得实惠。对星级为“两星”及以下的,则取消该星级主体当年参与古岘镇各类评先评优资格,并适当增加次年卫生管理费用。同时,执法部门加大执法力度,对不履行“门前责任制”的业户,将依法处罚,纳入失信联合惩戒黑名单,取消奖补资金和各类融资支持,限制招投标活动,排除政府采购供应名单,限制其单位和个人其他活动。
古岘镇是我市创新落实“门前责任制”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在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下,青岛城市形象不断提升,但跨门经营、占路经营、临街门店门前积存垃圾、地面污染、乱堆乱放等城市管理顽疾仍不同程度存在,如何走出“整治→反弹→再整治→再反弹”的怪圈,形成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一直是困扰城市管理的难题。落实好市容和环境卫生责任区制度是城市管理各项工作基础中的基础,是突破各类城市管理瓶颈的重要载体和抓手。
据悉,“市容和环境卫生责任区制度”由“门前三包”“门前五包”制度深化而来,1986年7月1日,我市实施了《“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办法》,2012年发展为“门前五包”,即包卫生、包秩序、包绿化、包立面整洁、包城管信息报送,因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多年来,“门前三包、五包”制度在城市管理工作中一直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市容和环境卫生责任区制度作为一种新的城市管理模式,是我国大部分城市近年来普遍实行的一种制度,它跟‘门前三包、五包’制度根本性质相同,都旨在调动广大市民的积极性,倡导‘我的门前我清洁、我的区域我负责’,维护好市容和环境卫生。但责任区制度更加规范,它把‘门前三包、五包’这种公共意识、公共道德上升为法律规范,并配套了必要的行政执法手段,借助法律的强制性促使责任人履行市容环境卫生义务,努力实现‘人民城市人民管’的目的。”市城市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周科表示。
探索“共建共治共享”新路径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群众是城市治理的主体。如何发挥群众在城市管理中的主观能动性,畅通群众诉求表达通道,主动向群众问需问计问策,让群众切身参与到城市管理工作中来,是全生命周期治理中做好城市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
对此,青岛市城市管理部门一直在探索一条“全民参与”的“全民城管”新路径——
自去年7月开始,市城市管理局创新开展“星期三问城管”活动,每周三主动设置议题,局领导和处长们通过12319城市管理热线倾听市民诉求和建议,举全市城市管理系统之力,聚焦解决市民群众的“急难愁盼”,收集采纳群众在城市管理中的好建议。在“打开大门”的同时,今年,市城市管理局在全系统每月一次开展“青岛城管在您身边——城管服务进社区”活动,变“坐等上门”为“主动服务”。针对活动中了解到的一些久拖未决的重点难点问题,青岛市城市管理部门又开展了局长包区包案行动,局领导分别负责一个区,召集相关业务单位和区市研究案件解决方案,以“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打破了不同部门之间的“条块分割”,群众反映强烈的199个难题得到彻底解决。
截至目前,“星期三问城管”活动已开展62期,累计接收办理反馈市民群众来电诉求1739件,已办结1689件,办结率97.12%;城管系统干部职工及社区群众、志愿者7.1万人次深入社区1354个(次),现场解决卫生死角、小广告、地桩地锁、毁绿占绿等问题2.2万个,入户检测维修4099户。
通过“全民城管”,一些改变正在悄然发生。在城阳,市民参与城市管理已经不再限于提意见、找问题,而是躬身入局,当上了城市管理志愿者。300多人的“橙光”志愿者队伍与城市管理部门工作人员一起,对市容秩序、占路经营、街边杂物等进行维护和清理,拉近了执法人员与居民的距离,缩短了执法人员与违法对象的距离,增进了相互的了解。
科技赋能也让“全民城管”有了更便捷的实现路径:紧盯群众身边的难题和“关键小事”,依托市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做实为民服务信息化举措,持续打造、优化、开放便民化、服务性应用场景,有效破解了城市管理“参与难”、城市管理问题“发现难”的局面。与“点·靓青岛”微信小程序、“青岛城管”微信公众号以及爱青岛、蓝晴、智慧青岛等互联互通,打造多元化民情民意来源渠道,和市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今年以来共受理市民反映问题10400余件,结案率99.57%,及时发现和有效解决了老百姓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其中,自8月份以来,依托“点·靓青岛”微信小程序开展微信有奖举报活动,目前收到有奖举报问题172件,已公布3批次获奖市民名单。
……
通过“全民城管”的一系列探索,汇集了民声民智,了解了市民的所需所盼,让每个青岛人都能够真正成为城市发展的积极参与者、最大受益者、最终评判者,蹚出了“群众广泛参与、了解社情民意、专项整治解决、提升城市品质”的城市治理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