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福东
11月2日,全市优化营商环境专题推进会议召开。会议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点领域,坚定不移全面优化营商环境。目前,我市营商环境建设进步显著,但与国内外先进城市相比还有不少短板,需要深入分析影响水平提升的制约因素,进一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快实现“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宏伟目标。
营商环境建设的成绩与制约因素。近年来,我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取得明显成效。根据国家发改委最新评估结果,2020年度我市营商环境成绩位列全国第11位,是水平提升最快的城市之一。另据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1年度“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调查结果,我市入列全国营商环境最好的10个城市,位居第6名(不含直辖市)。我市今年还成为“全国民营经济示范城市”首批8座创建城市之一。在最新一期省级政府和重点城市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调查评估中,我市排名全国第5位。我市市场主体数量继续保持全省第1位,创业密度位居副省级城市第3名,连续多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与国内外营商环境先进城市相比较,我市还存在不小差距,要想稳步跻身国内一流水平,还需要付诸不懈努力。
当前,制约我市营商环境建设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是,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基本原则还不够彻底,办事方便、法治公平、成本竞争力强、宜居宜业等重要领域工作推进还不够到位。这导致我市政务服务和法治保障制度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市场主体成本比较优势、宜居宜业发展生态优势也未能充分彰显,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实现重点突破。
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建议。我市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岛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始终瞄准“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这一目标,力拼制度优势和发展生态两大关键环节,围绕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三大原则方向锐意改革创新,坚持不懈把市委确定的办事方便、法治公平、成本竞争力强、宜居宜业四个重点领域工作全面分解并落到实处。
培育壮大市场主体,重点培育壮大民营和中小微企业,健全国内一流的专门化公共服务平台,优化诉求专门受理机制、服务专员机制和大数据研判机制,助力企业数量进入国内城市10强。对标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借鉴“深投控”对标淡马锡综合改革经验,在授权放权体制改革、市场化经营、企业家及人才激励机制改革上大胆突破。
优化产业发展,抢抓我国汽车产业将对外资进一步开放的重大机遇,大力引进外商和外资,倒逼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中国北方汽车产业新高地。发挥青岛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高地优势,做优做强有全球影响力的轨道交通高端装备千亿级产业链。持续支持海尔、海信等企业重点突破,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全国典范。深入总结我市重点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发展独角兽企业经验,借助大企业生态圈产业资源实现裂变,以新科技引领新经济发展。
完善要素资源配置,发挥土地资源禀赋优势,突出陆海统筹、城乡融合、立体开发。构建多中心的湾区总部经济。规划建设电子科技、交通、医药、外语外贸、财经政法、艺术、体育类高校科研院所,不断增加大学和大学生数量。加快保障性住房、教育、医疗、文体等公共资源优化配置。重点支持山东大学(青岛)、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等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重点支持中科院等驻青科研院所和海尔、海信、歌尔等企业建设世界一流科创高地与研发中心。
构建新生态政务服务,借鉴上海、深圳等地经验,争创第二批全国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以数字化倒逼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运用工业互联网思维实施流程再造,围绕服务企业、自然人、项目建设、创新创业“四个全生命周期”,推进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实施,健全第三方评估机制。
构建法治保障体系,以争创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城市为抓手,进一步健全民营与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科教创新、数字经济、社会信用、个人破产等营商环境地方法规和规章制度体系,加快国家级开发开放平台和重要功能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健全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执法监管、司法及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推动营商环境评估标准国际化,构建符合青岛实际的国际城市营商环境指标体系,创造性借鉴新加坡、香港等全球城市经验,跟跑式学习上海、深圳等标杆城市做法,规划建设国际一流标准的营商环境改革创新试验区。
打造宜居宜业优越环境,进一步将我市资源环境禀赋优势转化为营商环境国际化优势,构建职住平衡、包容开放的城市空间,提高国际城市美誉度和海内外人才吸引力。要借鉴成都建设世界公园城市的经验,打造具有“山海湾城”特色的宜居宜业全球典范城市。
打造更高水平国际化开放平台与重要功能载体,全面加强与新加坡、香港等世界自由贸易港的经贸合作,跟踪研究海南自贸港和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等改革创新经验。升级打造海陆空铁“四港联动”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整合优化自贸区青岛片区、上合示范区等国家开放平台,全力争取上级支持,适时申建青岛自由贸易港。
(作者单位:青岛市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