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浮山校区。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紧急医疗队出征武汉。
■国家教学名师、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自动化学院于海生教授指导学生做实验。
■青大学生正在做实验。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勋祥
青大纺织学科是全产业链纺织人才成长的摇篮,2万余名毕业生从这里出发,其中,千余人成长为纺织领域的领军人物和专家;
青大临床医学学科培育了3万余名白衣天使,他们医者仁心,用自己的技术和爱心医护他人;
青大系统科学学科既“顶天”也“立地”,着力以新理论方法解决产业发展关键技术问题;
青大师范教育学科加快服务教育强国、教育强市战略,师范类毕业生约70%在青就业。
“教授高深学问,养成硕学宏才,应国家之需要”是青岛大学的底色。青大纺织学科、临床医学学科、系统科学学科、师范教育学科犹如四把出鞘利剑,优势学科擦亮办学底色,守正创新谱写奋进之歌。
全产业链纺织人才成长的摇篮
山东省纺织企业所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中,青大纺织服装学院校友参与度60%;山东省纺织知名企业高级技术管理人员中,青大纺织服装学院校友占70%以上。
首批“中国纺织大工匠”、“蛟龙”号脐带缆主要设计者徐连龙是青大纺织服装学院2008届毕业生。他说,在青大读书四年,让他完成了对纺织由“知之”到“好之”再到“乐之”的转变。
全国纺织机械领军企业——青岛天一集团董事长孙国华是青大纺织服装学院1986届毕业生。他说,他和同班同学5人传承了母校团结协作、坚韧隐忍的精神,造就了今天的一番事业。
中国工程院王玉忠院士、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张清华教授、印染行业专家毛志平教授等千余名优秀校友,从青大出发,成长为纺织领域的领军人物、专家和学者……
为什么那么多青岛大学毕业生能够成长为纺织行业各领域的中坚和骨干?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山东省纺织工业协会原会长夏志林一语中的:“青岛大学纺织学科作为纺织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成果转化的源头,为山东省纺织行业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成为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力支撑。”
一流学科建设带动一流人才培养。“青大纺织学科底蕴深厚,学科门类齐全,专业领域广泛,专业涉及全产业链。”青大纺织服装学院院长许长海介绍,纺织服装学院从1950年起培养纺织专门人才,现已建立了“本-硕-博-博后”完整人才培养体系。拥有纺织工程等5个本科专业,其中,纺织工程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山东省唯一的纺织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一级学科硕士点,纺织工程等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纺织工程领域等3个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点。70年来,青大纺织学科已为国家培养输送毕业生2万余名。
一流人才培养离不开一流的教师队伍。目前,青大纺织学科汇聚了一批双聘院士、国家特聘专家、长江学者等高端人才,拥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泰山学者”团队等多支高水平团队。得益于此,近5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131项;发表SCI/EI论文3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71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8项。
青大纺织学科人才汇聚,在培养一流人才的同时,也成为助推动纺织企业技术创新的源头活水。“聚合物型阻燃剂及其共混阻燃涤纶”项目,获得199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国内生产的阻燃聚酯材料基本上都采用该成果或技术,产品已成功进入欧美市场;“高精度圆网印花及清洁生产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项目获得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该研发成果在愉悦家纺有限公司、华纺股份有限公司等30多家企业推广应用。
“依托研发优势,青大纺织学科多个团队积极推动企业技术革新,与山东90%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建立了科技合作,近年来转化研究成果60余项,为企业解决了近千个科技难题,增加经济效益几千亿元。”许长海表示,未来将继续着眼现代纺织行业发展需求,着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扎实基础理论、系统专业知识,能够适应和引领未来学术前沿和行业发展的创新人才,助推我国纺织行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医者担当诠释大爱无疆
8月27日深夜,青大附院小儿外科利用海信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CAS)和海信外科智能显示系统(SID),30分钟内完成患儿肝脏及附近所有器官三维完美显现,仅用3小时为一岁半患儿顺利实施巨大肝脏肿瘤切除术。这项技术诞生以前,类似的手术都需要5个小时以上,还伴随大量换血等各种状况。
这项技术由董蒨教授团队完成,2020年1月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技术问世的8年间,已经抢救了数十例严重肝脏外伤患儿。如今,该技术已在北京301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医院等120多家医院应用,完成手术6800余例。目前,该技术从小儿肝胆外科拓展到其他脏器外科,从孩子到成人,近1万例患者从中受益。同时,还入驻美国全球最顶尖手术创新和培训实验室,受邀参加“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
这是青大临床医学学科多年来聚焦临床医学发展前沿,医者仁心,在社会服务中显担当的一个缩影。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刻,他们挺身而出,勇往直前,诠释着“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
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副院长泮思林教授,本、硕、博都是在青大医学院攻读,2012年毕业已成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医学界公认他为“中国胎儿心脏介入第一人”。泮思林一直记得校友邢泉生说过的一句话:“作为医生,我们的内心应该有一种需求,就是用自己的技术和爱心帮助他人,这让我们感到幸福。”
内科学2019级博士研究生梁坤,日前获评100名全国研究生党员标兵之一,他的理想是“成为白求恩那样的好医生”。2020年初,他参加了青大附院第三批援鄂医疗队,抵达武汉后他第一批进入病房。他说:“说不害怕是假的,但我们不能退缩,因为这是医生的职责所在。”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青岛大学义不容辞,从55岁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于文成,到博士研究生梁坤,一批又一批白衣天使主动请缨,火速集结,共3批143人的援鄂医疗队驰援武汉,还有一大批医护人员日夜奋战在青岛抗击疫情的前线。
目前,青大临床医学学科已形成一支以博士生导师为首、高素质中青年骨干人才为中坚的能主持国家级及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的科研团队。2016年至今,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1项;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28项,省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2项;发表SCI论文2900篇以上,授权发明专利400余项,转化授权发明专利8项,创造经济效益3000万元以上。
这是青大临床医学交出的科研答卷,也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础。当前,青大临床医学设置本科专业五年制、“5+3”本硕一体化两种培养模式,形成完整的本科-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迄今为止,已累计培养出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为代表的3万余名医学专门人才。2016年至今,共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3000余名。”青大分管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的副校长于永明说。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以前取得的所有成就都将成为学科继续发展的基石。”青大副校长、青大医学部部长姜宏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她说,临床医学学科将聚焦一流学科建设,以培养德才兼备的新医科人才为核心,进一步整合、凝练学科发展方向,重点打造数字医学、5G+远程诊疗前沿医学交叉学科等研究方向,同时引进一批国内外高水平科研人才,力争使青大临床医学整体水平达到国内一流、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产学研新型人才培养的新突破。
系统科学研究既“顶天”也“立地”
1999年冬季的某天,青岛大学的老师们聚在一起讨论学科建设。中国科学院院士、青岛大学教授张嗣瀛说:“我们和清华、北大等名校没法比,那我们就选择一个最新的系统科学学科进行研究,把它建设成我们的特色学科,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我们都要尝试去做,无论如何都要坚持下来。”
20余年来,青大坚持不懈,具备了完整的系统科学学科体系,取得了优异成绩:历次学科评估排名一直居于全国前十;2020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青大系统科学学科赫然列在“中国顶尖学科”榜单第二名。
“没有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教育质量的提升就失去了保障力;没有一流科研人才的创新活动,科研实力增长就丧失了驱动力。”谈起系统科学学科的队伍建设,青大自动化学院院长于海生颇为自豪,“目前77人的学科教师队伍体量不大,但高层次人才不少。其中,55岁以下教学科研人员100%具有博士学位。”
师道传承,无疑是培育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事实亦如此。创建20余年,青大系统科学学科已培养出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奖获得者、青年泰山学者于金鹏,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广东省杰青王敏等一批人才,其中千余名优秀校友成为系统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企事业单位的领导或骨干,在各自的岗位上生光发热助推事业发展。
“在系统科学研究领域,创立一个新理论和方法可以称为是‘顶天’的基础理论研究,倘若这种研究不能‘立地’,即帮助科学家和工程师促进理论研究发展和解决实际系统问题,也将很快被遗忘,甚至是无意义的。”在青大系统科学学科老师们的眼中,“顶天”的基础理论研究和“立地”的产学研协同同样重要。围绕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战略需求,他们解决了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机器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重点产业的若干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取得了包括机器人的人机交互技术在内的一系列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推动着产业进步。
例如,青大首席教授侯忠生所创立的“无模型自适应控制理论(MFAC)”既“顶天”也“立地”。目前,该原创理论已被国内外10本专著和国内2部教材作为整章或整节引用,其中包括《控制工程手册》等权威出版物。该理论还在近200余个不同实际系统中得到成功应用,如应用于心脏起搏器控制中、无线通讯领域等。
目前,青大系统科学学科已与海尔、海信、青岛港、颐中烟草、中车股份、山东达因海洋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以及国防领域开展了深度产学研合作,承担了一批企业横向科研项目。其中,徐世许教授为山东中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属的济南卷烟厂、青岛卷烟厂等6家单位进行了自动化系列技术服务,指导青岛卷烟厂技术人员完成卷烟包装箱的二维条码识别比对系统和卷包设备卷烟包装箱检重管理系统的设计,累计产生经济效益6000余万元。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回顾青大系统学科2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已成为支撑学科不断发展的丰满两翼。在国家加强“双一流”建设的大潮中,青大系统科学学科必将飞得更高更远。
青大师范类毕业生约70%在青就业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第一资源,师范教育是培养教师的主阵地和主渠道。
“当前,发展师范教育是主动对接建设教育强国战略的迫切需求,培养卓越教师是高等教育的历史责任和使命。”青大副校长孔伟金说,历经70年的办学历程,青大师范教育的发展定位更趋明晰,学科专业水平不断提高。作为山东省属重点综合大学,驻青高校中唯一拥有完备师范教育体系的高等院校,青大师范类毕业生中约70%在青岛就业,青大师范教育成为服务青岛经济社会发展的靓丽名片。
这离不开青大对师范教育的重视。师范教育是青大确定的优先发展的八大学科群之一,与医学一起被作为服务青岛的两大品牌而存在。青大现设有学前教育、小学教育、汉语言文学、历史学、英语、物理、化学、数学、思想政治教育、体育教育等13个师范教育专业,经过“十三五”持续建设和发展,各相关学科人才引进成效显著,师范教育师资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显著改善,教学、科研产出明显提高,专业建设获得重要突破,13个专业中已有历史、数学、物理、中文、化学、英语、小学教育等7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支撑。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两个专业通过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数学与应用数学、英语两个专业已获专业认证受理。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6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点实现全覆盖。
“‘十三五’期间,青大师范教育办学规模稳中有升。每年招收700名师范类本科生和240名教育类研究生。目前师范教育本科生和教育类研究生的在读规模约3500人左右。”孔伟金说,青大建有省市两级教师教育基地、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及青岛市教育发展研究院等平台,承担了全市“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幼儿园名师名院长工程”“乡村教师骨干教师培训工程”等重点项目,为青岛基础教育培养了大批优秀师资。同时,与市南区合作,设立青岛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青岛大学附属小学;与市北区合作,建设青岛大学市北附属中学、青岛大学市北双语学校;与城阳天泰城中学合作办学;与即墨区合作建设青岛大学即墨附属学校。相关举措推动了青岛教育均衡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当前,青岛师范教育又迎来新的发展节点。随着近年来青岛高度重视基础教育,提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市”要求,青岛大学将推动与青岛市政府共建青岛大学青岛师范学院,青岛大学将充分发挥综合大学学科专业优势,完善师范教育管理机制,做强学校师范教育。重点建设青岛师范学院智慧教室和青岛师范教育大数据中心等平台,发挥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基础教育方面的专业优势,联合青岛市基础教育各学校,共同展开师范教育教科研合作和协同育人作用,发挥青岛大学教育研究的智库作用。
“2021年是青大师范教育办学70周年,也是师范教育‘十四五’发展的开局之年。”青大师范教育办公室主任李传军说,他们将以市校共建为契机,以卓越教师2.0为导向,探索建立中小幼纵向衔接、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贯通的新型师范教育体系,打造青大师范教育特色,为青岛乃至全国培养更多更优的教师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