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国企迈向更高质量 优质医疗资源更加均衡

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青岛市国有资本结构调整战略布局“十四五”(2021-2025年)发展规划》《青岛市“十四五”物流业发展规划》《青岛市“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
青岛日报 2021年09月28日

■青岛啤酒日前交出“年中答卷”,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双创历史新高。

■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日前发布最新榜单,日日顺供应链入选2021亚洲品牌500强。

■今年7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正式启用。

国有资本

 培育1-2家世界500强企业集团

 国有上市公司增加到30户左右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刘兰星

 本报9月27日讯 在今天上午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青岛市国有资本结构调整战略布局“十四五”(2021-2025年)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对外发布。这是我市首个国资发展中长期规划,《规划》提出,力争到“十四五”末,市域国有经济企业资产总规模迈上8万亿元新台阶,营业收入突破2万亿元,利税总额突破2500亿元,分别为“十三五”末的1.7倍、1.6倍、1.7倍,努力打造培育1-2家世界500强企业集团。市属企业三项经济指标将从“十三五”的“百千万亿级”跨上“十四五”的“千万亿级”,资产规模将突破4.5万亿元,营业收入将突破1.15万亿元,利税总额将突破1500亿元,国有上市公司从“十三五”末的18户增加到30户左右,上市公司总市值实现大幅提升,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作出国企贡献。

 青岛是国资大市,在全国城市序列中,国有资产总额排名进入前5位,仅次于沪京广深。各级国有企业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国资国企的改革发展对于青岛意义重大。

 《规划》编制过程中重点突出了“三个导向、三大责任、三个衔接”。其中,“三个导向”是围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对青岛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对青岛的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城市发展战略,落实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的总体要求,推动全市国有经济实现更高质量发展。“三大责任”是突出强化国企肩负的经济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引导推动市属企业更好匹配城市发展战略,当好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力军。“三个衔接”是做好与全国国资“三级规划体系”相衔接、与国企改革攻势落实三年行动各项任务相衔接、与全市“十四五”规划的全面衔接,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发展跨上新台阶。

 《规划》提出,统筹兼顾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与城市战略大局、民生保障发展需要,突出引导各级国企积极围绕“两个服务”履行好“三大责任”,既要通过深化改革增强活力提升服务城市战略和民生保障能力,又要通过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在服务城市民生的过程中进一步实现做强做优做大。“十四五”期间,围绕国资国企服务全市经济发展大局和服务城市民生保障两大战略任务,市区两级国企总投资规模将超过一万亿元,重点推进总计200余个大项目建设。

 在匹配城市发展战略方面,重点规划7项内容。支持国有企业在“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服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城市民生公益服务、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美丽青岛”等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发展战略中作出积极贡献;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发展现代服务业,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基础支撑能力;加大重点区域布局,重点推进国家级战略功能区建设,稳妥有序推进国际化布局;突出国有企业主业发展,聚焦主责主业,依法规范企业投资行为;推进“强企发展”,做大投资运营公司,做强实体经济企业,做实功能保障类企业,做好金融文化类企业,做优上市公众公司;深入推进“央地合作”,强化以商招商、以资引资,打造央地合作新格局;纵深推进国资监管“一盘棋”大格局建设,落实企业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等。

 在落实城市民生保障重点任务方面,要抓好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国企要全面保障城市道路水电气暖行供应,“十四五”时期全面完成市区供热“煤改气”,加快清洁能源利用。公共交通企业新能源公交车辆占总量达到90%以上。开工建设第二条海底隧道,地铁实现9条线路开通,运营里程超过360公里。将胶东国际机场打造成“世界一流、国内领先”的东北亚国际枢纽机场,实现旅客吞吐量4100万人次。具体包括:胶州湾第二隧道工程、胶东机场一二期工程、地铁轨道交通二三期工程、青岛市胶州湾海底天然气管线工程、辽阳西路快速路工程、海尔路—银川路立交工程等重点项目。国有企业要在我市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部署中体现国资国企担当,显著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为青岛建设国际大都市提供有力支撑。

 物流业

 构建“通道+枢纽+网络”体系

 打造“6区11园”物流枢纽节点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周建亮

 本报9月27日讯 市政府新闻办今天举行新闻发布会,对《青岛市“十四五”物流业发展规划》进行解读。《规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统筹协同,以质量为价值导向、以市场为主体力量、以开放为发展引擎、以创新为根本路径,为将青岛全面建设成为全球重要的国际物流中心,分别提出了2035年的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的具体目标。到2025年,青岛将成为全国主要的国际物流中心,枢纽地位有效巩固、物流网络立体衔接、物流服务链式协同、产业融合纵深发展、营商环境活力包容,物流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速,基本形成畅达、泛在、优质、绿色、领先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初步建成国家物流枢纽经济示范区和综合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引领山东半岛城市群成功构建“衔接一体、内外畅达”的物流网络,带动北部海洋经济圈打造成为“协同联动、要素集聚”的物流枢纽,服务黄河流域全面形成“集约高效、智能绿色”的物流通道,成为国内大循环的关键战略支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战略链接点。

 青岛作为全国20个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和11个“四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之一,在长江以北地区东西共济、海陆并举的物流格局中发挥着重要的枢纽作用。“十四五”时期是青岛市开放机遇叠加的关键阶段,青岛物流业发展将在“成网络、成规模”的基础上,加快“出品质、出效益”。通过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进一步打通供应链、协调产业链、创新价值链,成为立体、综合、全方位、内生地“搞活一座城”,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全面融入北部海洋经济圈,发展壮大山东半岛城市群,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功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的坚实支撑。

 《规划》注重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突出深化物流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推动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切实把中央和省决策部署转化为青岛市“十四五”物流业发展的科学思路和扎实举措。通过着力优化物流发展格局,推动物流基础设施布局、服务网络、产业生态协同发展,为青岛塑造和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在主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走在前列,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打造国际知名的“青岛都市圈”提供坚实的物流保障。

 《规划》按照底数摸查、战略选择、路径分析的逻辑主线,将整体框架主要分为规划基础、总体要求、优化区域物流发展格局、健全物流网络层次体系、推进物流统筹融合发展、加速物流产业跨界创新、保障措施等七大部分。在发展格局和路径方面,《规划》注重引领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着眼补短板、强弱项、增后劲,提出了明晰的发展路径。优化区域物流发展格局中提出了“一轴、一带、三核”的总体格局和“6区11园”(6个综合性枢纽经济区和11个专业化物流产业园)的物流枢纽节点布局。从健全物流网络层次体系、推进物流统筹融合发展、加速物流产业跨界创新等方面提出了主要任务和具体工作内容。其中,物流网络层次体系包括多向畅达的全球物流网络、“四位一体”的区域联运网络、双向流通的城乡配送网络;物流统筹融合发展包括动态协同的生产物流体系、创新智慧的商贸物流体系、丰富便捷的冷链物流体系和保障有力的应急物流体系;物流产业跨界创新包括“物流+新基建”“物流+品类供应链”“物流+工业互联网”“物流+跨境电商”“物流+普惠金融”。

 在保障措施方面,《规划》提出了组织协调、政策支持、市场环境、法规标准、人才培养、统计体系和沟通协作等7个方面的保障措施。建立了《规划》协调实施机制,细化了重点任务分工,梳理了41个重点建设项目,同时考虑政策资金支持、市场环境优化等多个维度,为《规划》实施提出全方位要素保障。

 卫生健康

 全市三级医院达到35个

 建设中医药服务新高地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郭菁荔

 本报9月27日讯 今天上午,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青岛市“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我市将全面建成区域一体、医防协同、中西医并重、功能完善、富有韧性的整合型、智慧化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人人享有更加公平可及、优质高效、系统连续的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健康事业健康产业协同发展,群众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展望2035年,高质量全面建成健康青岛,率先实现卫生健康现代化。

 在城市公共卫生安全保障方面,我市将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升重大疫情和突发事件的早期监测预警、快速检测和应对处置能力,加强应急医疗救治,建设重大疫情救治基地,确保不发生重大传染病暴发流行,守住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底线。

 在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方面,我市将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强化重点传染病和慢性病综合防控,不断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1.80岁,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降至12.42%。

 在提升服务能级方面,我市将实施“攀峰强基”工程,不断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争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全市三级医院达到35个,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7.5张,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4.5人。有序推进三甲医院从中心城区向县域延伸,加强社区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加快建设中医药强市,推动健康服务业集聚发展。“十四五”期间,我市将完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二期、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等60余个医疗卫生重点项目建设,同时对老市区部分医院基础设施升级改造。

 在科技创新、“数智化”转型赋能高质量发展方面,我市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一批国家和省级临床重点专(学)科,增强卫生健康核心竞争力。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在临床科研、疾病诊治、疫情防控等领域的应用,迭代升级“互联网+医疗健康”新服务,重构线上线下一体化健康服务流程,推进“出生一件事”“医疗付费一件事”“全市一家医院”等政务服务和智慧城市场景建设。

 在行业治理现代化方面,我市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打造深化医改“青岛样板”,健全公共卫生机构、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完善公立医院管理制度,推进城市医联体、县域医共体建设,健全分级诊疗体系,提升服务效能,切实减轻人民群众就医负担。加强卫生健康法治化建设,促进监管与服务双提升。

 此外,记者获悉,“十四五”期间,我市将建设中医药强市。我市将建设中医药服务新高地,将推进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等单位的合作,以建设山东中医药大学青岛中医药科学院,以及建设康复大学为契机,打造我市中医药“医、教、研、产、服”新高地。以创建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国家中医临床重点专科为核心,凝练50个在全国有影响的中医优势病种,构筑中医药临床服务高地。

 我市将加快中医药服务资源扩容,加快推进城阳区中医医院、西海岸新区中医医院新院区等项目建设,在全市计划建设6所三级中医医院、20所二级中医医院。同时将加强中医医院发热门诊、感染病区和重症监护室建设,提升感染病科、肺病科等科室的临床水平,强化“平战结合”能力,增强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的积极作用。

 我市将推动中医药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结合“蓝色药库”开发计划,依托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山东中医药大学青岛海洋中药研发基地,建设国内一流的海洋生物医药创新研制平台,开展海洋中药养殖、生产、加工,研发海洋功能食品、医用材料、化妆品等产品。支持相关的骨干企业开展中药名方研发,加快市场化的开发步伐。

 此外,我市将促进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借助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大会举办“传统医学分论坛”,设立中医特色体验区,建立“中国-波兰中医药中心”“中医外治国际合作基地”等,推进全市中医药国际影响力的增强。在全市还要建立10个国际中医门诊,让青岛的中医药特色服务为全世界人民的健康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