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刘兰星
纺织服装产业是青岛工业高质量发展绕不过的时代命题,发端于1902年,经历过“上青天”的辉煌,通过“三来一补”叩响外资的大门,凭借优良的性价比“打通”全球大举“出海”,并逐步在本地形成产业集聚发展。
综合第四次经济普查数据,青岛共有工业类纺织服装企业6801家,占全市工业企业总数的11.09%;从业人员128935人,占全市工业企业从业人数的10.35%;企业数量和就业人数在青岛工业行业中均排名第二。
纺织服装产业,体量庞大且传统,但却是一个需要敏锐感知潮流风向的产业,固步自封意味着自我淘汰。在“四新”经济呈现爆炸式发展的当下,各类规模企业都在客观审视其自身优势,探索出一系列旧动能切换新引擎的生动实践。由点及面,纺织服装产业也一举跃升为创新热情最为高涨的青岛工业门类之一。
技术创新促进绿色转型
气候变化问题正在改变市场竞争的商业环境与格局,不仅影响企业的自身运营,更影响企业的供应链和市场需求。资源的消耗和污水的排放就是目前制约全球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一大难题。“双碳”目标的倒逼下,产业的绿色转型已迫在眉睫。
染1吨纺织品需要100吨淡水,这项技术却实现了染色不用一滴水……今年6月,世界首条无水染色产业化生产线在即发集团正式运行,激起了企业多个海外重量级合作伙伴的“好奇”——这项德国科学家30年前提出的可行性技术,在产业化道路上多年来止步不前,竟然在青岛实现了重大突破?“我们都知道中国已经是世界纺织强国,但就真正的单项技术来讲,还很少有技术是中国第一个实现产业化的,无水染色技术就做到了这一点。”东华大学教授、国家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毛志平的评价则引起了国内业界的广泛关注。
仅实现这一项新技术的产业化,即发集团就用了7年,累计投入达1亿元。在对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工艺的科研攻关中,企业陆续解决了相关工艺技术、染料、装备及关键部件等难题,研制了循环泵、阀门、染料釜等关键设备和部件,建设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且连续正常运行的小试、中试和产业化示范线,总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目前生产线年产能可达1000吨,染色效率可从传统水染8—12小时缩短至3—4小时,已具备产业化推广应用的条件。
成就这个“全球第一”,绝非一日之功。多年来,即发集团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研发投入持续加大,产学研联盟内涵不断提升,协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仅“十三五”期间,就承担和参与国家级技术创新项目2项;承担省市技术创新项目6项;新建市级以上科研平台4个;主持和参与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17个;申请专利数量是“十二五”的5.7倍。“已经有多个国家的服装巨头与我们接洽准备下单,绿色低碳转型决定了全球同行企业发展的底蕴和后劲。”即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万刚表示,无水染色技术高效、节能、环保的新型制造工艺,对于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有着积极推动作用。对于中国纺织和中国制造而言,能否在受到全球消费者欢迎的基础上获得更大尊重,有赖于能否成为全球气候行动的重要贡献者、全球可持续生产与消费的主要引领者。
“碳达峰、碳中和”正在成为有责任感的纺织服装企业提升竞争优势的新路径。绮丽集团镭射牛仔水洗成套设备产业化应用在减轻空气颗粒污染同时,大幅度将用水量减少至传统水洗十分之一以下。即发集团新研制的聚乳酸纤维面料不仅具有抑菌抑螨的效果,因其完全提取自陈粮玉米和秸秆,还能实现完全的生物分解,成为新一代绿色纤维新材料。致力于从技术创新、制造创新中构建新的比较优势,青岛纺织服装企业意欲实现低碳发展与能力提升的“双赢”。
应用创新塑造品牌形象
眼下,从应用创新层面看来,纺织服装产业从传统向科技、绿色、时尚产业加速转变,已是业界共识。以消费需求为导向,技术创新为核心,现代企业治理为支撑,通过个性化设计、品牌化经营等,许多纺织服装企业正朝着增加符合消费升级的优质供给悄然转变。
纺织服装产品开发正向着功能性、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加速发展,在医疗卫生、航空航天、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不断延伸。雪达集团于2019年荣获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称号,其植物精油纤维等新材料研发继续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百事基材料研发的大生物健康材料已获国内外专利40余项,建有全国生态功能性纤维技术研发中心。新冠肺炎疫情初期,恒尼智造开发出海藻纤维无纺口罩,解决KN95口罩呼吸不畅的问题。青岛海丽雅研制的特种缆绳助力“蛟龙号”深海探测器和“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科学实验取得圆满成功。
品牌化经营成为更多企业从贴牌代工向自创设计转型的选择,青岛原创潮牌的时尚话语权正在稳步提升。在刚刚结束的中国国际时装周上,青岛童装时尚品牌“Hicheer(禾雀)”的近百套童装时尚作品进行了发布。这是时隔多年之后,青岛本土时尚品牌再度登上国家权威时装秀场舞台。小番薯、素芽、棉果果、源丰等一批自主品牌营销网络遍布全国。“HUISHAN ZHANG”高级定制品牌将专卖店开至伦敦、纽约、东京、迪拜等全球主要商圈,实现全球化营销。
模式创新发掘新价值
受益于产业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青岛中小型纺织服装企业在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中不断发掘自身新的价值。
车间里发生的“数字革命”,正在反转“微笑曲线”,让制造重新成为价值和利润的原点。自酷特智能提出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概念之后,越来越多纺织服装企业由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变,加快智能互联工厂、数字化车间、自动化生产线示范项目建设。以海尔卡奥斯、酷特智能等平台为抓手,青岛纺织服装产业工业互联网渗透率正逐步提升。青岛环球服装借助卡奥斯上线的全自动化生产线、智能裁床和吊挂系统,在获取用户AI量体精准数据的基础上,用户可一键下单,交货时间从45天缩短至7天,具备了承接小批量、定制化、个性化、高溢价订单的能力,成为卡奥斯服装行业的女装样板企业。恒尼智造与卡奥斯合作加大移动互联网的推广,大力发展线上用户,已经搭建起一整套工业互联网生产系统。乐好服饰正在打造莱西市第一条“5G+西装智能工厂”,其手工定制规模化生产全国第一,并在9月份与中国服装协会共同发起了全国首个定制购物节“99定制周”。酷特智能则正在借助自主研发的C2M产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从1到N”的裂变发展。
直播间的“网红带货”激发“新零售”活力,成为产业模式创新最活跃的地带。在市南,青岛服装电商直播孵化基地依托绮丽集团高效供应链能力,连接更多企业实现“网红”主播一站式选品;在即墨,青岛网红直播基地对接新零售运营资源,助力当地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在市北,纺织谷内国家面料馆的集成资源优势与百年包豪斯艺术街区的时尚活动相呼应,线下体验和线上交易得以有机融合。
诚然,青岛多数纺织服装企业长期以来坚持出口导向战略,转向“双循环”用“两条腿走路”需要一个相互“适配”的过程。即便由于海外疫情反复,中国纺织服装订单出现加速回流现象,但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使得“外循环”的前景依然充满不确定性和风险。青岛纺织企业尤其要清醒,正如业内人士所分析,企业不能为低附加值、临时性订单盲目扩大产能,纺织服装企业还是要以创新为抓手,加强研发设计,借助订单回流热潮加速培育和转化新客户,形成更加稳定、持久的合作关系。唯有积极运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向产品议价权、技术、品牌、渠道等价值链高端“上溯”,才能找到自身在新发展格局中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