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青岛日报 2021年09月26日

张利咸

 县域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基础性地位,是壮大县域实力、提升县域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和支撑。纵观近年来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凡是经济发达的地区一般县域经济发展比较迅猛。县域经济是县域(包括县级市)范围内的区域经济,是包括乡镇、农村在内的不同产业构成的经济。改革开放后,江浙一带普遍以发展乡镇企业、外向型企业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如苏州下辖的各县域单位依托乡镇企业,大力吸引外资,县域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形成了县域经济发展的“苏州模式”;温州、宁波一带则普遍以家庭手工业和简单的加工业为基础,通过抱团式的股份合作制来发展非农产业并逐步升级,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县域经济同样得到了快速发展,取得巨大成功,形成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温州模式”。早在21世纪初,不少专家学者就对这两种模式进行了研究,这两种模式也成为不少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民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的样板,并在一些地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上看,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县域经济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低层次、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特别是县域经济中传统产业比重居高不下。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国民经济进入了新发展阶段,表现为从追求经济的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这也对县域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我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必须突破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以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促进全市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市经济发展总量一直名列国内大中城市的第一方阵,但不可否认的是,相较于其他同类城市,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缓慢。县域经济是我市经济发展的短板,特别是处于内陆的平度、莱西两地是我市乡村振兴的主阵地,承担国家城乡融合发展综合试验区的任务,一直是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近几年,市委市政府发起了突破平度莱西攻势,加大对平度、莱西项目投放和基础建设的投入。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壮大县域经济,承接适宜产业转移,培育支柱产业。“十四五”规划提出,发展县域经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发展各具特色的现代乡村富民产业。推进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市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需要。

 首先,以乡村特色产业培育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一镇一业”的原则推进乡村特色产业的培育。近年来我市在培育乡村特色产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些乡镇已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特色产业。如胶州市李哥庄镇形成了制帽特色产业;莱西市南墅镇的碳材料工业园集聚了德通纳米、青北碳素、洛唯新材料等石墨新材料企业,形成了我国北方较大的碳材料产业;莱西市沽河街道办事处则培育了青岛九联集团、青岛雀巢、德州扒鸡、宜品乳业等多家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农副食品加工特色产业;平度市大泽山镇发展眼睫毛加工产业,目前拥有大小眼睫毛加工企业860多家,初步形成了眼睫毛加工特色产业。但也应看到,我市不少农村乡镇产业基础特别是工业产业基础薄弱,特色产业培育还需要加大力度,即便有的乡镇已培育出特色产业,也存在产业技术层次较低、集聚效应发挥不明显等问题。

 其次,要克服急功近利思想,大力发展制造业。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推动我市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制造业、发展制造业。要在立足我市县域经济现有的产业基础上,淘汰落后产能,重点发展农副食品加工、高端智能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型制造业,提升制造业的产业集聚水平,打造地域特色突出的制造业集群。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平度、莱西两市的北部乡镇工业基础薄弱,但近几年大樱桃、葡萄、鲜桃等农业特色种植发展相当迅速,表现出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特别是运用设施栽培形成了高质量的温带鲜食水果,在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广受欢迎,并由此衍生出包装、物流、冷储、电商等新业态,因此,在这些地区可以围绕绿色种植产业来发展培育农副产品加工、智慧农业装备等产业。

 第三,以“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发展县域经济。政府引导,就是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为企业成长发展提供优良的土壤。企业主体,就是发展县域经济的主体必须而且只能是企业。浙江、江苏等地的实践证明,县域经济必须有优势产业和明星企业的集聚。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缓慢,与缺少优势明星企业有很大关系。如本是我国最早最大的石墨产业基地的莱西市南墅镇,尽管近几年也开始发展石墨烯产业,但产业等次较低,并没有表现出良好的市场竞争力,只能以原料的初加工为主,产业集聚效应低下,而江苏常州市却通过构建集成化的企业培育生态链,吸引了100多家石墨相关企业,成功打造出了极具影响力的石墨烯小镇。因此,发展我市县域经济,要围绕各区市的主导产业、龙头企业、重点产业链等,强化产业招商力度,提高主导企业的产业首位度,通过主导产业引领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

 (作者单位:中共莱西市委党校)